医野掇拾:聊聊医生的“医生”那些事儿
(2013-12-07 09:45:25)
标签:
修远体征那些事儿词汇典型 |
“Doctor's。doctor”,翻译过来就是“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这个比喻总让病理科医生很自豪。但当“医生的医生”也拿不准甚至出错时,临床医生能理解吗?患者能理解吗?在学科越来越细分的今天,医患之间、医医之间、科室之间的沟通总是有限的,于是难免有意见分歧,时间久了甚至出现根深蒂固的误解。
“病理诊断是金标准”的说法是很多医患常常挂在嘴边的。其实病理诊断之所以被称为“金标准”,是因为再没有其他检查来修正它,是相对于其他辅助检查而言,但并不能绝对化。
1.
2.
3.
只要做病检就能确诊吗?
的确,多数疾病经过病理检查都可以明确诊断,但也有部分病例即便做了多次病检,仍不能确诊。其常见原因有:
1.
2.
3.
只需要送标本病理科就能诊断吗?
临床病理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例1:
例2:
由此可见,临床医生应认真填写病理申请单,并尽可能多提供相关病史,这对病理医生而言是很重要的。某次临床医生提供的信息是腹腔占位。行穿刺活检,显微镜下示:梭形细胞肿瘤,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间质伴胶原变性及黏液变性。常规诊断思路,首先考虑神经源性肿瘤、胃肠道外间质瘤、孤立性纤维肿瘤等,并做了相关免疫组化,仍不能确诊。当病理科准备请上级医院会诊时,临时检查病人,一看病变在腹壁,左腹壁明显僵硬,范围较广,病变不在腹腔,再结合病理所见,是比较典型的(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韧带样瘤),前面的思路及免疫组化标记走了弯路。
特殊检查比常规病检更准吗?
有些临床医生在看到病理报告已经明确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后,要求病理科补做免疫组化,目的是排除淋巴瘤。其实,病理医生是很“胆小”的,能直接明确诊断的都是十分有把握的,不然会用“倾向”、“考虑”、“疑”或“建议……”等词汇。所以临床医生要求病理医生对一些明确诊断病例进一步做免疫组化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补充介绍一下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原理,用已知的抗原/抗体去标记被检组织中的抗原/抗体的方法。作为一项技术而言,它已非常简单和成熟。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方法,病理医师对常规病理切片的把握才是“根”。对一些疑难病例,病理医生会首先观察常规病理切片,作出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然后选择正确的抗体,判读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最后作出诊断。
病理科医生水平差才会难分良恶性吗?
“送检组织不少,良性恶性都搞不清,病理医生水平真差!”有些临床医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在这里也想为病理科医生辩解一下。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专科病理发展太快,肿瘤分类越来越细,而显微镜下病变千变万化,包括一些交界性病变和不典型病例越来越难把握,有时度的把握真的很难。另外病理诊断报告承担的责任重大,良性还是恶性看似有天壤之别,但有时在显微镜下还真的很难鉴别。因此,需要临床医生的理解并加强与病理医生的沟通和交流。
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医院学科的建设上,病理科的建设是远远滞后于临床的,加之病理科与其它临床是医院里的清水衙门,造成病理科“人才缺乏”,学科病理建设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