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主要是指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它可以在血清、血浆、其他体液、组织提取物或石蜡固定的组织中检测到,存在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与细胞表面膜相连,在血液中进行循环。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经济且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肿瘤标志物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命名的肿瘤标志物已有100多种,主要可分为蛋白质类、糖脂类、激素类、酶类、抗体类及癌基因产物等几大类。临床常见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等的确诊和治疗中都会测量肿瘤标志物含量。
肿瘤标志物是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上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引用。20世纪80年代,专家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能识别肿瘤特异性大分子糖蛋白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并研制了单克隆抗体识别系统。而且,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出现了大量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并与同时出现且日新月异的免疫学检测技术(RIA、IRMA、ELISA、CLIA、IFA、TRFIA等)相结合,发展了众多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并不断地应用于临床。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普查、诊断、判断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疗效和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发现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太难了!
目前,人类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已有百余种,但临床常用的仅有20多种,能用于大规模人群普查的肿瘤标志物则更少。经典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细胞mRNA表达水平差异来判断和寻找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蛋白质组学来寻找大规模的肿瘤标志物。
如何在众多潜在的肿瘤标志物中选择有意义的标志物并加以验证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实验验证十分漫长,须通过大规模人群做临床实验来证明该肿瘤标志物具有临床意义。
血液量有要求
血液是临床检验中最主要的被测样品。所以,用血液检测或“监测”肿瘤,尽管特异性不高,却一点也不新鲜。“一滴”也并不神奇,在医院抽血时,大家认为一管量太多,其实,测一种肿瘤标志物只会用到几到几十微升的血液。肿瘤标志物一个套系的指标检测有3~4项,通常需要4~5毫升的血清。
血液主要由血清和血细胞组成,指抽血后将血液通过离心机离心,取得的上清液体即为待检测的血清。如果抽取的血液太少,血清就少,上机检测还要留出仪器检测的死腔量。各项指标检验方法不同,标本检测用量各有不同,每个标本用量从十几微升至数百微升不等。
产品多为试剂盒
目前临床应用的检测标志物均为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的体外诊断试剂,多数为试剂盒。主要用于临床常见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等的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复发监测。
试剂盒具有性价比高、高效灵活、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的优点:高质量,低价格;多个样品可同时被分析,灵活确定分析试样的数量;优选高度特异的针对肿瘤标志物的配对抗体;96孔预包被板的完整试剂系统等。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Hsp90α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小细胞肺癌、宫颈癌、肝癌、食管癌、膀胱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都可发生显著改变,因此,Hsp90α可作为广谱肿瘤标志物。
检测靠化学发光
当前,在检测技术上,肿瘤标志物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一些试剂盒产品用来检测血液中的成分,除了肿瘤标志物,还可用来检测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和激素等。
大部分肿瘤标志物产品的检测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肿瘤标志物作为抗原,将其抗体与磁珠结合,将抗体与血液样本混合后“抓出”肿瘤标志物。然后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CLI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医院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以大型化学发光仪为主。将多个试剂盒置于大型发光仪中,只要血清样本量足够,可以同时检测一个血清样本中的多个指标。
肿瘤标志物仅起辅助作用
在癌症的确诊和治疗中,血液的贡献到底多大?大多数肿瘤标志物主要应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复发监测而非早期诊断和筛查。而且,肿瘤标志物血清浓度与肿瘤发展阶段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肿瘤标志物对肿瘤早期的无症状人群进行筛查意义较小。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筛查的一个指标,如果AFP、CEA、CA199、CA125明显增高10~20倍对肿瘤的发生有提示意义。如果增高不大,可能只由一些炎症反应引起。
乳腺癌、妇科肿瘤一般看两项指标CA125和CA153;CA199可以提示胰腺癌的发生。比如乳腺癌患者,如果CA153和CA125指标均呈持续性增高,一两周后再次检查还有升高,患癌的可能性较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值会增高,一般超过500mg/L而且持续性增高时,提示有肿瘤的风险。”黄林平强调“持续性”,如果术前病人的CA153值很高,术后有明显下降,证明CA153是一个可以监测肿瘤的指标。
在恶性肿瘤治疗结束后,可针对肿瘤标志物半衰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监测时间和周期,须注意不应在手术、放化疗后立即采血,以避免此时因肿瘤大量坏死使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
另外,可通过建立“监测日程记录表”来记录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为肿瘤的复发和预后判断提供诊断依据。降钙素(CT)是甲状腺髓样癌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对甲状腺髓样癌手术治疗和/或入射治疗后,检测血清降钙素可以监视临床是否有复发或转移,判断预后及对治疗的效应,对持续性高降钙素患者宜密切观察随访。
“病理”仍然是金标准
在恶性肿瘤早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与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理检查等相结合,用于肿瘤的辅助与鉴别诊断。影像学的检查,比如做CT、核磁、X光、B超、PET-CT,胃癌的确诊还要做胃镜检查。
目前早期肺癌的发现依靠胸部CT检查,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肺癌的确诊没有多大作用。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进行一系列检查,排除是否有患癌风险。乳腺癌诊断最主要依靠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
每种肿瘤标志物都有一定的假阳性。比如,如果AFP升高了,不一定患癌,并且儿童的AFP值也比较高;有时出现的是指标的“一过性增高”,往往由组织炎症引起;一些生理变化,如妊娠时AFP、CA12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也会升高。
以广谱性肿瘤标志物CEA普查结肠癌为例,由于发病率和灵敏度的影响,每10万人中假阳性数高达4998人,而检查出的结肠癌患者只有26人。显然,肿瘤标志物不适宜对无症状的人群进行普查。最终还是要依靠活检,也就是说,病理诊断还是金标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