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前不久参加公务员考试,精神紧张、身体疲劳了一阵。不料考完后即觉上腹部不适、隐痛、解黑便,即看急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可能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镜检查结果却是十二指肠球炎。小李没听说过这种病,想详细了解些有关知识,特来门诊咨询。
内科或消化科医生诊断的十二指肠炎一般指非特异性(或原发性)的十二指肠炎症。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不包括继发于很多其他疾病的十二指肠炎症,如胃、肝、胰、胆等邻近器官疾病的波及,十二指肠钩虫及兰氏贾弟鞭毛虫等寄生虫侵袭,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心力衰竭与肺功能损害等因素的影响,偶尔还有很少见的疾病如十二指肠结核及克罗恩病等。以上这些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炎为继发性的,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不会作出单独的诊断。
十二指肠炎并非一种新病,早在1824年就有学者首次描述本病。它也不是少见病,只是以往主要依靠X线胃肠钡餐检查,对本病的误诊及漏诊率很高。如果单凭症状和体征则常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误诊率可达80%。自从消化道内镜逐步广泛应用于临床后,本病发现日渐增多并逐渐被认识、被重视。据国内内镜检查资料统计,本病占上腹有症状受检者的10%~16%,其中30%~60%的人伴上消化道出血。国外内镜资料本病发病率更高。男女患病比例约为2~4∶1,80%以上为青壮年。
本病病因尚未完成明确,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主要为:
(一)胃酸增高;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三)长期过量饮酒或吸烟;
(四)常吃刺激性较大的食物;
(五)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失调。
本病与十二指肠溃疡间的因果关系,医界尚未取得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观察:
(一)两病常合并存在;
(二)十二指肠炎和十二指肠溃疡一样,也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
(三)两病合并存在的患者,内镜观察到在溃疡已愈合后数月,而炎症仍存在;也有患者先后两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一次镜检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另一次镜检则为十二指肠球炎;
(四)两病的发病有关因素,都主要与胃酸增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故不少人赞同这种观点:十二指肠炎可能为十二指肠溃疡的前驱表现,而溃疡则可能为十二指肠炎症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资料表明两病并存率高达66%~95.7%,但本病与慢性胃炎并存率亦高达75%~92%,与胃溃疡的并存率亦可达80%,其中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十二指肠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是导致临床误诊或漏诊的原因。其症状大致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可无明显症状;
(二)与一般慢性胃炎相似,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饱胀不适,可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
(三)症状很像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为上腹部饥饿痛,进食后缓解;
(四)以表现黑粪或呕血的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体检常无明显腹部体征。本病X线钡餐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征象,也可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激惹、痉挛、充盈不良、黏膜粗乱等,这些改变易误判为球部溃疡的X线间接征象,这是本病易误诊或漏诊的另一个原因。故本病确诊全依赖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观察,十二指肠炎症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浅表型: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此型最多见,占50%~80%;
(二)出血糜烂型:黏膜呈点状或斑片状出血、糜烂;
(三)萎缩型:黏膜苍白、黏膜下血管显露;
(四)增生型:黏膜粗糙不平,有颗粒形成或小结增生。据有人观察
1400次内镜下活检结果,十二指肠炎症病变以球部最多(35.2%),次为Vater乳头部(26%)、十二指肠降部(17.4%)、纵形皱襞部(12.6%)。
本病治疗与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基本相同,应用抑酸或抗酸剂及黏膜保护剂两类药物,疗程因人而异,以缓解症状为主。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予药物根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