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疑释惑:“自言自语”是“病”吗?

(2013-09-27 10:03:16)
标签:

世界

只不过

注意力

环境

而是

健康

   在精神医学的范畴里,“自言自语”绝对属于精神症状——一个人自话自说,不顾忌他人,问之却不承认,就是有“病”了。由于“自语”常被看做是“病”,使人一般不敢“自语”,也使有“自语”习惯者感到颇有压力。
    其实,“自语”是个体内部语言的外化。人自从呀呀学语开始,语言便被作为与其他人打交道的工具——无论是在内心还是在外部。客体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大约在3岁时候开始使用语言来处理内在的事情,那时母亲被卷入内部对话中。从那时起,儿童与母亲的互动越来越多地采取“内部对话”形式。随着儿童人际关系世界的继续扩展,儿童的内部对话不再仅限于与母亲进行,而是包括了与所有其他人的对话。当儿童对着空气说话时,他人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儿童内在世界对话的外部语言表现而已。
    但是,在大多数的社会情景中,“自言自语”是令人不悦的,甚至被认为是精神障碍的表现。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内部对话日益被限制,内在世界的口头表达越来越不明显,直到完全消失。但内部对话作为生命早期阶段的无害残留,会在成年后的某些时候“退行”出来。如果成年后的“自语”者能够觉察并承认“自语”,则此“自语”属于正常的幼稚行为。如果这种“自语”已经成了习惯,则表明个体的心理发展不完善,人际退缩,属于发展中的问题,也并非有“病”。
    对习惯性“自语”者,需加强人际沟通训练,消融“自卑情结”,提升自信心,引导其将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自语”行为自会慢慢减少。此案例中的珊儿,承认“自语”,且无其他异常,故其“自语”可能是一种情绪表达,或是一种消遣,并非“病症”。因为珊儿自小缺乏“母爱”呵护,自信心不足,加上隔代养育导致语言沟通环境受限,使语言转换发展受阻,故而内部语言丰富,使之在安全的私密环境里容易外化出声来。
    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自语”也可成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手段。只要运用得法,“自语”可以释放情绪(如高兴时独自吟诗,生气时对空骂人,事情做糗了喊一声等),也可以加深记忆(如念叨出需用记住的想法、说出电话号码等)。当然,运用“自语”时,一定要选择私密的环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