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本功:沟通是消除“冷暴力”的关键

(2013-09-24 11:05:59)
标签:

基本功

诱因

潜在

医疗机构

地位

   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遗憾的是,这句古老的格言已被很多医生淡忘和忽视了临床医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充分告知。由于医患之间医学知识不对等,告知到位非常重要,而就是这个“到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造成,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医生们“不会说话”。《生命时报》曾做过一项4731人参与的“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哪些话”的调查,“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是患者最不想听到的3句话。

    在疾病面前,患者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最需要医生给予安慰与关怀。显然,医患之间、医护之间、医医之间的沟通不到位是产生冷暴力的土壤。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嘲讽、冷漠、轻视、放任、躲避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包括家庭冷暴力和职场冷暴力,让人感受到的是精神虐待。医护执业过程中的冷暴力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会伤害患方的感情,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例如,在病人住院期间,医生都会明确告诉病人不能离开医院。如果简单一句“如擅自出院一切后果自负”,并且让患者签字为据,往往患者会不以为然,以为只是履行手续。应该明确告知患者:就疾病本身而言,目前可以预见具体风险有哪些,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有哪些,同时说明这些风险的危害性,患者才会重视。解释病情时,用比喻法往往事半功倍。如心内科患者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心电图、彩超、造影等,此时可以打比方说,心脏好比是间屋子,心脏彩超能看到屋子有多大,墙结不结实,漏不漏水;心电图看电路通不通,有没有短路、漏电;造影是看水管堵没堵,里面锈成啥样,三个检查不能互相替代。

  再如,股骨干骨折患者出院,如果简单告知“回去后不能负重”,患者往往不当回事。最好告诉患者,如果负重,有可能造成内固定材料断裂等不良后果,导致二次手术。

  还有就是沟通不到位。对于病情的细微变化、与本次疾病无关的检查结果,有些医生未履行知情告知,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如患者住院期间所做的每一项检查,都应该将结果明确告知患者或家属,尤其是阳性结果,哪些需要及时治疗,哪些暂时不需要治疗,哪些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会诊,要让患者一清二楚。

    冷暴力的产生多是由于双方所处地位不同等造成的。涉及医护执业过程中出现的冷暴力有几种表现形式:

  1.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出现的冷暴力。由于不同单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不均衡,弱势的单位往往遭受强势单位的冷暴力,具体表现在“他们怎么看得了这病”、“怎么不早点到我们这儿来”、“让他们给耽误了”等。这种现象一旦蔓延,首先会使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之间相互产生不满情绪,甚至相互仇视,结果本应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变成了相互出卖的仇人。

  2. 同一医疗机构内部出现的冷暴力。“他们这一组怎么会比我们强”;“怎么找他们看病,结果不满意吧”;“他们简直瞎搞”等。医疗机构内部不同的绩效核算机制,是内部人员相互拆台的主要原因,也往往是产生医疗纠纷的诱因之一。

  3.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出现的冷暴力。“我不跟你多讲了,讲了你也不懂”;“我跟你讲多少遍了,怎么就弄不清呢”;“没有钱来看什么病”;“条件好的还有办法想想,像你家这个条件我看就算了吧”等。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被不平等。”不知不觉中,一个眼神,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传递出了本能的喜与恶,而对方似乎在镜像中感受到我们的情绪。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医患关系恶化的极端事件,我认为跟其中的一方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有关系。

  4. 病人属于被伤害的,容易遭受冷暴力。如出现交通事故致伤、被他人打伤等,医护人员对其中的一方热情,对另一方不理不问。作为医护人员有时确实很难办,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谁没个熟人?有时跟谁多说了话,都有可能被认为处事不公,招致投诉。作为医护人员,除了办事公正外,多召集患方、肇事方共同沟通,把事情透明化是较好的解决办法。

  切记,不要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不屑一顾、态度冷漠、语气生硬。患者跑过来提问,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一句:“不都跟你讲过了,你咋回事?去找你的管床大夫去……”类似语言脱口而出,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些虽然都是细小环节,却代表了临床医生的一言一行,如果养成见怪不怪的惯性沟通方式,会影响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形象。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出现执业冷暴力,其中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但光靠制度约束难度很大,关键要靠执业者的责任心、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处事技巧,且只有在人们精神、道德、修养、社会风气得到彻底改善和提高之后才会改观。疾病的诊断往往有“标签”作用。有经验的医生会淡化疾病的诊断,更多地和病人讨论如何治疗。如果患者诊断是重病,医生则宜给患者和家属更多的希望,多举一些治愈的例子,给患者信心。特别是在刚确诊后,患者还处于对疾病不能完全接受的阶段,此时不妨把对诊断的讨论搁置一下,但要劝导患者尽早开始治疗。当然,患者和家属也应理解,医生之所以在表述疾病方面有些“避重就轻”,其背后都有一颗体恤患者的仁慈之心。还有一类“什么都知道”的病人。他们往往“久病成医”,对医生的诊疗充满质疑,甚至“指导”医生开药。面对这类患者,医生要有耐心,先顺从病人的心理,再慢慢说服他。

  说柔软语,做慈悲事,善于在医患之间、医护之间、医医之间的沟通的医生,才是患者喜欢的好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