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沟通是消除“冷暴力”的关键
(2013-09-24 11:05:59)
标签:
基本功诱因潜在医疗机构地位 |
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遗憾的是,这句古老的格言已被很多医生淡忘和忽视了。临床医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充分告知。由于医患之间医学知识不对等,告知到位非常重要,而就是这个“到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造成,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医生们“不会说话”。《生命时报》曾做过一项4731人参与的“患者最不喜欢医生说哪些话”的调查,“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想不想治?想治就回去准备钱吧”、“我推荐的药你不吃,后果自负”是患者最不想听到的3句话。
再如,股骨干骨折患者出院,如果简单告知“回去后不能负重”,患者往往不当回事。最好告诉患者,如果负重,有可能造成内固定材料断裂等不良后果,导致二次手术。
还有就是沟通不到位。对于病情的细微变化、与本次疾病无关的检查结果,有些医生未履行知情告知,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如患者住院期间所做的每一项检查,都应该将结果明确告知患者或家属,尤其是阳性结果,哪些需要及时治疗,哪些暂时不需要治疗,哪些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会诊,要让患者一清二楚。
1.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出现的冷暴力。由于不同单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不均衡,弱势的单位往往遭受强势单位的冷暴力,具体表现在“他们怎么看得了这病”、“怎么不早点到我们这儿来”、“让他们给耽误了”等。这种现象一旦蔓延,首先会使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之间相互产生不满情绪,甚至相互仇视,结果本应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变成了相互出卖的仇人。
2.
3.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出现的冷暴力。“我不跟你多讲了,讲了你也不懂”;“我跟你讲多少遍了,怎么就弄不清呢”;“没有钱来看什么病”;“条件好的还有办法想想,像你家这个条件我看就算了吧”等。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被不平等。”不知不觉中,一个眼神,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传递出了本能的喜与恶,而对方似乎在镜像中感受到我们的情绪。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医患关系恶化的极端事件,我认为跟其中的一方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有关系。
4.
切记,不要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不屑一顾、态度冷漠、语气生硬。患者跑过来提问,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一句:“不都跟你讲过了,你咋回事?去找你的管床大夫去……”类似语言脱口而出,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些虽然都是细小环节,却代表了临床医生的一言一行,如果养成见怪不怪的惯性沟通方式,会影响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形象。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出现执业冷暴力,其中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但光靠制度约束难度很大,关键要靠执业者的责任心、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处事技巧,且只有在人们精神、道德、修养、社会风气得到彻底改善和提高之后才会改观。疾病的诊断往往有“标签”作用。有经验的医生会淡化疾病的诊断,更多地和病人讨论如何治疗。如果患者诊断是重病,医生则宜给患者和家属更多的希望,多举一些治愈的例子,给患者信心。特别是在刚确诊后,患者还处于对疾病不能完全接受的阶段,此时不妨把对诊断的讨论搁置一下,但要劝导患者尽早开始治疗。当然,患者和家属也应理解,医生之所以在表述疾病方面有些“避重就轻”,其背后都有一颗体恤患者的仁慈之心。还有一类“什么都知道”的病人。他们往往“久病成医”,对医生的诊疗充满质疑,甚至“指导”医生开药。面对这类患者,医生要有耐心,先顺从病人的心理,再慢慢说服他。
说柔软语,做慈悲事,善于在医患之间、医护之间、医医之间的沟通的医生,才是患者喜欢的好医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