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作《苦热行》曰:“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夏天,烈日炎炎,闷热逼人,夏天也是一个爱下雨的季节,总而言之,燥热加湿热的天气让许多人吃不下、睡不稳,有人戏称:“买了张凉席,一困(睡)变电热毯;带小狗儿出去遛弯,一下变热狗了;麻将牌儿刚码好,居然直接糊了!”在致使生理时钟运转不良的同时,还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出现烦躁不安、好发脾气等现象。人为什么会热到心情受损?天气热,怎么让心灵避暑?
一般说来,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适度的温度和光照,可以触发人的警觉水平,高温强光则使人烦躁易怒。体型偏胖的人尤其非常怕热,每到夏天都会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情低落、容易骂人。这种情况通常在清晨会好一些,但下午和晚上却变得比较糟。
事实上,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气候变化对人的情绪明显会造成影响,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所以高温的夏季,往往是治安案件的多发阶段,比如性侵害案件、人身伤害案件,都有高发特点。此外,高温和湿热天气导致人们食欲普遍下降,加上睡眠质量差和出汗,会影响体内电解质代谢,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即出现“心理中暑”现象。 人一热,最容易产生不安、烦躁的情绪。这时候,平常的窈窕淑女、谦谦君子,都有可能早就在心底“变形”成了“老虎屁股”——碰不得。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高压医学杂志和环境中心主任克劳德·皮安提多西,曾经做过热浪对人体影响的研究,“通常情况下,人体有着自动调节体温的机制。首先是传导,通过将热量运送到皮肤表面,之后,通过对流的形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但是周围温度越高,散热就越难进行,当气温超过体温之后,外界的热量就反而会流入人体了。”当外界的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一般在36℃、37℃左右)的时候,身体就会大量调动自身资源,来散热。“这个时候,人的血液,会调动到外周系统,帮助排解热意。 但是人体内的供血,是“计划经济”,在资源份额减少的情况下,大脑的保护机制就启动了,它将重新分配大脑各个部位原本享有的血供量。分配原则是这样的——依据大脑结构的重要程度,首先保证大脑内部、后部,相当于人的中央处理器的生命中枢机构,能够正常运行。这么一来,大脑皮层部分的血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大脑皮层,是只有高等动物才具有的大脑机构,它控制着人的行为决策和情绪管理。如果皮层供血不够,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问题——情绪失控。大脑皮层不工作了,人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动物性,思维能力下降,一触即爆的可能性增加。
故建议朋友们:多吃清淡食物,当身体出汗多时,多喝水的同时要适当补充盐分,多喝些菜汤,有助于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服装可以选择乳白、淡蓝、浅绿等色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并根据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烦躁时听听舒缓的轻音乐,放松自己,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切忌暴跳如雷,最好是冷静下来,暂时回避;平时多与朋友沟通交流,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在夏天,人们不愿意吃很油腻的食物,因为觉得很难消化或者怕热量太高,再加上天气的炎热怕引起上火的症状,所以一夏天的饮食都很清淡,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但是在下雨天,吃些热量高的食物不仅可以抵抗下雨的阴冷天气带给我们的不适,还可以借此机会,补一补因为夏天没有摄取到的营养素。因为长时间吃素,肯定会造成身体某些营养素的摄入不足的,其实夏天因为炎热,人体会流汗,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物质,在加上夏天人们误以为吃清淡的有利于健康,所以下雨天补一补,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补充营养素也不能过量,可以适当的在下雨天多吃些肉类,例如牛肉丸子,炖鸡肉等等,但是也要注意别放太多香辛料,避免上火。总之,在下雨天,喝些热茶饮,吃些热食物,搭配些祛湿驱寒的调味品都很适宜。同时要注意保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