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野掇拾:医不自医的传统

(2013-07-27 06:31:52)
标签:

亲人

最好

维兰尼瓦

客观性

尼克

    医务人员如何看待“医不自医”这个问题?医生是如何正确处理理智与情感的交锋?

   《周一清晨》第6集中,当医护人员推着一位被捅伤的患者冲进医院的时候,维兰尼瓦医生发现伤者正是他的儿子尼克。维兰尼瓦激动地表示,他是这里最好的医生,理应由他来给尼克做手术。神经外科主任胡顿坚决不同意,并决定亲自参与孩子的抢救。最后一集中,缇娜医生遭到患者突然袭击而昏迷,与她最亲密的泰勒医生哪怕技术再好,也被要求回避。

  “医不自医”似乎是医疗界的传统。不论大专家还是小医生,在面对疾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时,就容易在诊断治疗中掺杂许多不必要的顾虑,甚至难以克制住情感因素,影响诊断和判断的客观性。


    所以,医生一般都会有主动回避给亲人手术的传统。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矣”,“仁者见认,智者见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同道们是怎么辩证地看“医不自医”的:

    医不自医”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还记得我儿子患急性阑尾炎的时候,看到他频繁呕吐,我心里就开始胡思乱想。到手术签字的时候,我压力特别大:会不会麻醉失误?出现切口感染怎么办?在手术室外等待的两小时里,我想到了各种可能的不幸后果,时间过得特别慢。我有一位朋友是普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他母亲患甲状腺腺瘤需要手术,这竟然让他犯难了。他也像我一样,心里老想着手术会不会出现失误。这个想法充斥着他的脑海,让他一刻也不得安宁。因为克服不了心理上的问题,他最后只好让同事主刀。

  ——连云港市杨医师如是说

  

  ▲记得当年就读于医学院时,听一位医生现身说法,说起有一次他自己的孩子深夜突然发烧,他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果断处置,最终控制住了病情。末了,这位医生用颇为自得的口气说:“换了别人,未必敢呢!”当时我们听了这话,心里颇不以为然。后来,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才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生活虽不像影视剧那样富有戏剧性,但“医不自医”一直是我们医疗界不成文的传统。首先,虽然身为医生,倘若遇到的疾病不在自己的专业之内,“自医”就会变成一种不负责任的、刚愎自用的行为。其次,即便疾病在自己的专业之内,或者自己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人都是有感情的,有时很难保证做到不“感情用事”。总之,“自医”对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有潜在风险的。

  ——伊宁王医师这样认为

  

  ▲20年前我还是一位内科住院医师,一天我儿子突然腹痛、发烧,然后就抽搐起来。我一下子慌了神,抱起儿子就往医院跑。在去往医院的路上,我的脑子在急速运转:儿子这是怎么了?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儿子之前没有癫痫病史,暂不考虑癫痫发作;发病之前几天身体很好,没有乙脑、流脑、病毒性脑炎等的征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突然,我想到有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到了医院,我大声呼叫值班护士,要她赶快给孩子灌肠。5分钟后,儿子排出大量的脓血便。后经补液、抗菌治疗,儿子很快就恢复了。我虽然不是儿科医生,但5年的学医经历和我的思维方式,让我有足够的胆量给儿子下诊断,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所以我对家人说,我当医生虽然没有精力照顾好家人,但在关键时刻我发挥作用了。

  ——佛山陈医师如此体会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位技术精湛的女检验师为患者做静脉采血得心应手,唯独给她的宝贝儿子采血却三针也抽不出。事后,她告诉我:“当我为儿子用碘酒消毒时,我会担心消毒不彻底造成感染,又担心抽血抽得过多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看到儿子痛苦的表情,我又担心穿刺不成功,给儿子造成更大的痛苦。于是,我的手在发抖,甚至都不忍心扎我的儿子。当我面对其他病人时,不会有这种担心。”这位母亲的心态恐怕是大多数医务人员面对自己或亲人生病时都有的心态吧。医生不是神仙,照样也会得病。明知道得的是啥病,却也要找其他医生诊治。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但我认为,医生应该学会把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当做普通病人来看待,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诊治,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潍坊市李医师眼中的“医不自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