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临床放射学是什么样子?
(2013-05-12 20:40:28)
标签:
科普信息资源探针微观印象健康 |
1.可反映局部循环状况改变的ct/mri灌注成像及mri扩散成像。这些技术可以反映兴趣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乃至水分子在细胞内、外扩散运动的改变,从而派生出一系列新的诊断信息,可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
2.可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形及改变的mr张量成像。这实际上是mr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可直接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行及改变。
3.脑皮质功能定位,即狭义的mr功能性成像(fmri)。如今,fmri已从最初简单识别主要功能脑区,发展到广泛用于神经病学、老年病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比如,它可用于观察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指导发音功能重建;它也可用于观察小提琴演奏者对不同训练模式的脑皮层反应,优化训练模式。
4.心脏的功能成像。心肌的灌注成像(ct/mri)可以显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供血的心肌活性及治疗后恢复情况,直接指导心肌梗死的治疗;可以直接显示室壁厚度、心腔容积、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等功能参数,和形态学改变可密切结合。
5.心脏与其他动态功能器官的电影成像。能以电影方式动态显示器官的运动。
6.
7.
今天,卒中病人作mra还可同时显示闭塞的血管及部位;脑内囊性病变经过mr扩散成像即可明确是肿瘤还是脓肿;ct冠状动脉成像不仅可显示狭窄,还可判断狭窄区斑块的性质及引起急性心脏事件可能的概率;pet-ct、spect-ct、pet-mri等可以显示不易察觉的或临床上仍属隐匿的肿瘤及发生于不易观察部位的转移性肿瘤。
下一个目标——分子成像
今天的放射学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向显示微观信息的转化,即“分子成像”的起步。撇开严格的定义,分子成像即意味着显示分子水平的影像信息,这和同步发展的分子医学是相辅相成的。
分子成像的初始是以核医学方法为主要载体,通过各种标记物——生物探针,来检测分子水平的各种改变;使获得信息的层面从器官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基因水平逐步微观化。从更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基于目前对基因学的了解,用分子成像的标记与分子医学的技术,借助中间环节——鼠,可以合成含有生成蛋白质结构的基因,使这些蛋白质复合物或附着有特定基因的蛋白质进入人体执行特定的细胞功能,从而形成新型的治疗或诊断制剂。这标志着医学科学的下一阶段进步,但同样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医师、甚至放射科医师自身不熟悉的领域。
亟待克服的制约因素
放射学的发展使其他临床学科医师反而愈感陌生并不是历史或事务发展的“必然”,而是提示我们需要改革与强化我国医学发展中的一些不适当的因素。
首先,必须从本质上充实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使医学生能够从容应对医学发展中的新挑战。
其次,在国内几十年的医学体制中,把放射科依苏联模式归入“辅助学科”,这种和医院实际投入及放射科在整个医疗环节中作用分离的畸形理念极大地制约了放射科与其他临床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应该和发达国家的医疗体制一样,将放射科视为与其他临床学科平行、并在特定专业领域具有主导性地位的专科。
再有,基于各临床专业理解放射学信息的角度不同,应在放射科与各临床学科间建立积极的学术沟通,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使双方能科学而默契地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合理、有效地使用放射科的技术与信息资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