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速览:4岁是判定矮小的分界线
(2013-03-28 12:07:05)
标签:
学术规律心理障碍生长激素现象健康 |
成人的年龄,孩子的身高,由于生长发育迟缓造成身材矮小,在矮小症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里,身高成了无法碰触的痛。
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中,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幸福地生活在大森林中。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已经33岁身高却只有1.16米的上海姑娘逯家蕊,25岁身高1.25米的北京女孩朱洁以及13岁身高1.30米的山西少年赵旭等“矮小人明星”,而他们生活的苦恼,与疾病抗争的艰辛,尤其令人痛心和揪心。
4岁是判定矮小的分界线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由于生长发育迟缓造成的身材矮小者超过800万人,并且每年还在以16.1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5—14岁儿童患病率超过3%。一项对6000名网民的调查显示,近2/3的人在意识到孩子矮小后不知采取科学手段让孩子增高,75%的人不知矮小儿童该到哪儿就诊,3%情愿相信广告增高保健品。
文献报道,0—3岁就需要观察儿童身高,4岁是判定儿童矮小的分界线。因为不论男童还是女童,在4岁左右其体内长高激素、甲状腺素已基本形成,饮食、睡眠习惯逐渐形成,从身材上也可以看出是否存在着缺陷,这些条件对今后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长要掌握孩子基本的生长发育规律,每年详细记录他们的身高,如果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长个儿的速度比同龄人都慢,一年连4厘米都长不到,那就要提高警惕了,最好带他们到内分泌科门诊检查。
六成矮小症患儿有心理隐患
矮小的孩子常常受到嘲笑、作弄,因而使他们变得内向、自闭甚至抑郁。一项由国内多家医院参与的“生长发育异常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矮小患儿不仅有生理上的问题,而且心理也有问题,近六成的矮小患儿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隐患,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社交退缩等现象,很多患儿的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仅在班里的座位越来越靠前,好像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生疏了。
与正常儿童相比,虽然他们的智商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心理上具有内向、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行为上存在交往不良和社交退缩现象。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矮小症患儿都存在自卑、抑郁等不同的心理障碍,有的孩子甚至因为身材在班级中倒数而不愿上学。此外,身材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及婚姻。
3—16岁是治疗“黄金期”
一项针对300多例矮小症儿童跟踪调查发现,5成患儿家长对于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的状况,在认识上容易走入“孩子晚长、不缺营养、家族遗传”等三大误区,从而错过了矮小症的最佳诊断治疗时机,留下终身遗憾。
矮小症早期发现,是完全可以治愈的。3—16岁是儿童身高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帮助矮小症患者身高增长的最佳时机。只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患儿完全可以达到正常人的身高。
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对治疗的反映越敏感,生长效果越好;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体重越轻,用药的剂量越小,所花费用也越小。因此,切不可等到发育后期如15—18岁时再治疗,此时骨骺接近闭合,生长潜力很小,已不再可能达到理想身高。
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孩子,他们来就诊时已经16、17岁了,给他们拍手的骨龄片,拍出的片子显示骨骼都已经闭合。因此,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可使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最终身高获得很大改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用药,切忌用用停停。
后一篇:医海回眸:黄家驷,一个人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