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近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个研究生落选,主要因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编制”是个什么东西,竟有如此“诱惑”魅力而直叫人以死相争?显然,在社会上,“编制”的附加值和好处的确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人人都感同身受:“编制”就如户口本、铁饭碗,牵连到就业、生存、面子、家庭、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从而导致对“编制”的奢求提高。诚然,在“铁饭碗”的思维定式下,“编制”的魔力足以“秒杀”一切歧视的目光,而体制内稳定的工作,还有户口的差异带来的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更是令人垂涎三尺。这也就是研究生自降身价甘当环卫工,其实他们并不是冲着环卫工这个职业而去的,其目的正是所谓的事业编。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试问,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网络的“大学生垃圾处理工”、“大学生掏粪工”等诸如此类的新闻还少见吗? “编制”成了保障的概名词,“编制”的存在已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能不令人让人痛不欲生吗?!
由此不由想起了不久前的佳木斯“最美女老师”张莉莉的境遇,当了五年多老师,却一直是没有“编制”的合同工。没有保险,没有三金,千元月薪,寒酸之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像张丽莉老师这样的精英,因为“编制”而英雄气短呢?
一个成熟、健全的社会,更应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社会,给个人的竞争机会都是公平的,通往上升的渠道也应是四通八达的。至于出现“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观点,揭示了这个社会环境的不和谐,不能排除是制度的弊病,由此让年轻人做出抓狂的抉择。秉承良知,构建和谐。人事改革已涉深水区,期待进一步推进编制体制改革,无论是事业编制,还是行政编制,推掉“编制”的附加值,让人们尤其年轻人有自由的选择和更美好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