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肺脑复苏奥地利摩城市步骤杂谈 |
1952年,他同夫人伊娃(Eva)去秘鲁,在里玛的国立肿瘤研究所创建了秘鲁的第一家麻醉科。两年后他返回美国,本想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谋职,不料医院拒不同意。最后,他进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在那里第二次创建了一家独立的麻醉科。1961年,萨法尔到匹兹堡大学任职,把其附属的医院麻醉科建成了美国一流。
萨法尔的贡献在于他创造的医学传奇:现代心肺复苏术。早年在耶鲁上学时,他说:“没有良好的生命支持,外科就不可能取得进展。”“在麻醉科,你能够学习生命支持。”此时他只有25岁。在巴尔的摩城市医院,萨法尔的复苏理念渐趋成熟。他把心肺复苏的各个步骤A(气道)、B(呼吸)、C(血液循环)加以细节化。所谓C,就是胸外按摩,压迫停搏的心脏向周身排出血液。这种19世纪后期遗留下来的复苏技术,在1958年被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重新发现。萨法尔毫不犹豫地采用了“C”,整合成“A-B-C第一线复苏”。但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在于保护大脑免受缺氧损害,而有效的时间窗只有最初的5分钟。萨法尔很快意识到在急诊室、恢复室、病房以外的患者也可能心搏骤停。他认为“在手术室学到的麻醉学,同样可以应用到手术室以外的场所”,他的视野开始向手术室以外延伸。
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心搏骤停,其中95%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已经死亡。一位消防队长告诉萨法尔,患者从发病现场,由四轮运货马车或者灵车运到医院,一路上根本没有复苏治疗,而医师却在医院急诊室里坐等患者到来。客观现实触动了萨法尔的仁者之心。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职后,他以不同寻常的毅力,把心肺复苏从医院内推向公共场所(街道、会场、宴会厅、公园、工厂以及自然灾害受灾地区)。他制订培训课程,训练了一批又一批的消防员、警察,尤其是众多的路上行人。美国心脏学会(AHA)接受他的建议,迄今每年在世界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定期举办心肺复苏培训班。他创建了第一家现代急救服务中心,组建了医务辅助人员流动急救队伍。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法国院前急救系统SAMU,也是在萨法尔复苏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萨法尔被誉为“心肺脑复苏之父”。他是一位智者,不受自身固有专业的限制,不因日夜忙碌而被困缚,以毕生的精力,开拓他的探索和实践领域。一般麻醉科医师习惯在手术室内工作,不敢涉足医院外领域。萨法尔为什么能做到?这是因为他把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存权利的理念付诸行动,不说空话。他有仁者之心,决心改变医院外心搏骤停的高病死率,使更多的人群受益。
萨法尔教授也十分热爱生活。他喜欢跳舞,热爱音乐,特别是维也纳音乐家的作品。他不时组织室内音乐演奏会,他夫人唱女高音,由他弹钢琴伴奏。他重视人文学,相信医师的创新思维、情操和思想境界都是培植在人文学的土壤中的。他说过:“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物。”在萨法尔身上,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人:很有抱负,很有个性,很有情趣,很有色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