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回眸:陈敏章与消化内镜
(2012-11-16 08:54:31)
标签:
作用身份基本操作我相信英语 |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已享有先驱之称的藤田,以消化内镜技术推广代表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并结识了时任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陈敏章。尽管当时内镜技术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中国仍为空白。为将内镜技术从日本引进中国,使其早日在国内生根开花,造福百姓,经多方努力,藤田和陈敏章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值中日两国邦交的“解冻期”,就职于东京国立大学的藤田先生想要前往中国,如果没有收到中国官方的正式邀请函,其出境申请会遭到校方的拒绝。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要为外国人争取到正式邀请,手续繁多。在那段时间里,陈敏章经常骑着自行车,为藤田的中国之行四处奔走。
当时由于设备简陋,且大多数操作必须依靠X线机完成,陈敏章和同事们因此“吃”了大量放射线,以至于一度出现血象异常。陈敏章以此为代价换来的诸多“实战”经验,则很快传给后来者,使他们少走弯路。因为消化内科没有X线机,他们就经常窝在放射科的操作间里。时间长了,放射科的同事们甚至开始为这帮不知疲倦的人打抱不平了:你们加班加点这么拼命,领导也该给你们发点补贴(放射费)给点休假(放射假)了吧。
在消化内镜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利用内镜操作技术,进行X线造影是检查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这项技术实施的成败关键在于将内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迅速找到胰胆管开口处的乳头。由于这一综合诊断技术具有影像清晰、不受肝功能影响,一次可检查两个脏器等优点,所以,陈老的兴趣极为浓厚。于是,人们经常看到陈敏章和藤田两人手持内镜,用英语一问一答,比肩切磋。有时,藤田先生还手把手地教陈敏章胰管与胆管的具体插入方法。
藤田先生至今依然记得这样一件小事:一天,协和医院为内镜配套的X线机出现故障,为确保次日的工作进程,当晚,陈敏章坚持留下来加班加点进行抢修,直到机器恢复正常后才离去。藤田认为,此事不仅反映了陈敏章的一贯作风,而且也表明了他争分夺秒,尽快掌握内镜技术的心愿。因为当藤田回国后,他将担负起推广普及的重任。
建立第一个消化内镜培训基地,将内镜技术“火种”播向全国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消化内镜培训中心,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消化内镜培训基地的建立。此时已经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陈敏章兼任中心主任。当时参加培训的都是各大医院的领导和技术骨干,这一轮轮的培训,将内镜技术的“火种”播向了全国各地。
有一位当初从外地医院来京参加培训学习的老专家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消化内镜操作时的惊喜。那一场景他至今难忘:白光闪烁的内镜先端部被医生轻柔地插入患者口中,并经过咽部缓缓推进。顿时,平坦光滑的食管管道和脑回般纵横排列的胃腔皱襞等在眼前一一闪过。最后画面定格于胆管与胰管在十二指肠开口处的粉红色乳头上。此时,操作医生敏捷地转动操作旋钮,对先端部进行调整。然后,他顺着器械管道将一根导管插入胆管中,并注入造影剂。于是,在X线下胰胆病变的性质、部位及程度全部显现。在导师协助下,操作医生先将一根极细的导丝越过癌肿部位,贯入已阻塞的胆管,接着,又沿导丝将一段特制的扩张管送入被癌肿浸润的胆管,使已变狭窄的胆管被扩张了大约3毫米。最后,医生又将一个可膨式网状金属支架稳稳送入已扩张的部位。此刻,大量淤滞并混有浓液的胆汁,顺着医生开辟的通路涌入肠腔。
从此以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充分发挥协和多科协作的优势,建立并坚持由消化内科、基本外科、放射科多科人员参加的“内镜和ERCP每周读片讨论会”制度,为全国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后成功举办了近20期内镜学习班和两次大型国际会议,培训各地消化内镜医生3000余名,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当地乃至全国消化内镜的领军人物。这些工作的开展,巩固和发展了协和作为全国消化内镜培训和技术中心的地位。
遗愿:中国人在这个领域不会输给外国人
一次在送藤田前往机场的中巴车上,陈敏章对藤田先生说,将来中国医生的消化内镜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后,我们争取举办一个由两国同道共同参与的大型学术交流会。藤田欣然表示赞同。 20年过去了,1999年6月9日,中日消化内镜及消化病学术交流会在沈阳隆重召开,陈敏章和藤田也终于如愿以偿。
陈敏章的夫人李家熙至今记得,他病危之际还嘱咐同事说,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在这个领域不会输给外国人。如今的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它已经发展到下设七个科研小组:食管疾病组、胃镜组、小肠镜组、大肠镜组、胆囊内镜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组、内镜下超声(EUS)组。中心拥有医生28名,其中正教授10名,副教授7名,主治医生11名,护士4名,全部医生分属于7个内镜科研组。他们不仅熟练掌握诊断性食管胃镜和结肠镜的基本操作,而且担负繁重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了纪念陈敏章对祖国消化内镜事业的奠基作用,2007年3月,“陈敏章消化内镜中心”正式挂牌命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