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拾贝:电子耳蜗植入新型径路

标签:
以色列耳蜗面神经外耳道乳突健康 |
http://res.health.ifeng.com/qiangjiu.jpg
传统手术
由于听神经被深深包埋在颅骨侧方的耳蜗内,因此需要手术才能将电极放置到位。耳蜗结构细微,其骨性外壳是人体最坚硬的骨质,因此手术中需要使用高清晰手术显微镜,在高速电钻的帮助下,在蜗壳表面精细打磨一个直径约1.5毫米的骨窗,准确显露耳蜗内直径约2毫米的螺旋形蜗管,再经骨窗将电极插入蜗管。在耳蜗周围不足1厘米的范围内,有颈动脉、颈静脉、面神经等重要结构,因此任何细小的失误都将招致严重后果。
传统的耳蜗植入技术是经乳突面隐窝径路,已成为当今耳蜗植入的标准手术径路。然而,该手术径路需要切除乳突、开放面神经隐窝以植入耳蜗电极。切除乳突势必改变乳突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并带来相应的并发症或后遗症。同时面神经隐窝位于面神经和鼓索神经之间,两根神经之间的距离不足4毫米,开放面神经隐窝需要面临不可回避的手术风险。部分病例因面神经隐窝十分狭小,很难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
新型径路
为了降低面神经损伤的风险以及寻找相对较为简单的手术径路,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手术径路。
2001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Kronenberg教授首先提出了耳道上径路技术。耳道上径路不需要乳突切除和面神经隐窝开放,只需在外耳道上方打磨隧道,电极经隧道进入耳蜗。面神经远离耳道上的隧道,且得到砧骨体的保护,几乎不会被损伤。鼓索神经虽然暴露,但在直视操作下损伤概率极小。更为重要的是,该径路通过外耳道显露耳蜗,耳蜗及邻近结构暴露充分,使手术操作变得更为简便和安全。另外,耳道上径路不需要行乳突和面隐窝切开,缩短了手术时间,也避免了因乳突切除导致耳后骨质缺损的弊端。因此,该径路具有安全、简单、不破坏颞骨结构等优点。
积极改良
耳道上径路首次报道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殷善开教授率先在国内引进了该技术,并进行了改良。殷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人种的差异性,国人病例的耳蜗显露不及Kronenberg教授描述的那样宽广,而在去除外耳道深部的少量骨质之后,便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国外同行在制作外耳道隧道前,先打开耳蜗骨窗,而殷教授则是在外耳道隧道完成之后,方才进行耳蜗开窗,从而避免了血液和骨粉进入耳蜗的弊端。此外,国外专家认为脑膜低位是耳道上径路的手术禁忌证。对于此类病例,殷教授采用了外耳道外侧制作骨槽、内侧再做隧道的方法,成功地为硬脑膜低位的患者进行了该径路手术。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已成功完成了近400例电子耳蜗植入术,早期的病例中近半数为复杂及疑难病例,所有手术一次成功,没有出现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中,90%的患儿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其中两岁之内接收手术的病例100%进入正常学校学习,总体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伴有解剖结构畸形的病例,耳道上径路尤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随着殷善开教授应邀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会、欧洲电子耳蜗植入等国际会议做大会发言及专题报告,改良的耳道上径路已日趋成熟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在国内也已被正式纳入卫生部制定的电子耳蜗植入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