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路花语:品读毕飞宇与“三姐妹的故事”

(2011-05-22 07:53:39)
标签:

读后感

    毕飞宇,男,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大营乡陆王村,1983年考入并在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现供职于南京《雨花》杂志社。几年前,他为张艺谋量身定做了一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并由巩俐主演。虽然毕飞宇本人并不把这部电影挂在嘴上,也不以为老谋子写戏为荣,但这部电影的确使他名声大噪,广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法文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中短篇小说最高奖项),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2011年3月17日,毕飞宇以《玉米》(英译本改名为“Three Sisters”)一书获得了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并赢得三万美金的奖金。令人瞩目的是,他所击败的对手包括: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印度作家曼努·约瑟夫和塔毕什·卡尔,彰显了他不容置疑的实力。

  《玉米》并非毕飞宇的新作,这部在10多年前就问世的作品,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玉米这种大江南北常见的,甚至有点儿低贱的农作物,在毕飞宇的笔下,化身为一个个性坚毅、颇有智慧,遇到任何事情都冷静沉着、处变不惊的女子。玉米这种植物,因此仿佛脱胎换骨一般,焕发出一种奇异的光芒,并超越了其本体的含义,有了延伸扩展的深刻意义。

  毕飞宇本人对《玉米》比较看重,他说过:“玉米算半个姐姐、半个情人,半个妻子、半个决策者,半个主人,半个奴才。对我来说,她是一个太复杂的人。”

  他自己也透露,当年为了创作《玉米》,谢绝了100万元的《青衣》电视剧的编剧邀请。在毕飞宇看来,《玉米》这本书不是用100万可以衡量的。

  《玉米》共18万字,收录了毕飞宇中篇小说三部曲《玉米》、《玉秀》和《玉秧》。这三部作品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借对乡村三姐妹玉米、玉秀、玉秧的书写,揭示了在贫困愚昧的年代,位于生活最底层的中国乡村,权力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并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就像一柄双刃剑,凸显人性,同时也腐蚀人性。

  三部曲中,毕飞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三姐妹中的老大玉米。

  玉米的父亲,是王家村的村支书,他利用手中权力,玩弄女性,沉迷其中,毫不顾家;母亲则因生育太多孩子而变得懒散疲累,并因丈夫流连忘返于其他女人的床笫而变得自暴自弃,终日以嗑瓜子、看风景为乐。

  作为长女,下面还有6个性格各异的妹妹和一个襁褓中的弟弟,玉米毫不犹豫地身兼母职,尽心尽力照顾弟妹,也试图把包括母亲在内的整个大家庭管理整顿好。后来父亲垮台,两个妹妹又被怀恨在心的无良村民轮奸,玉米家遭遇滑铁卢,不复往日风光,成为村人嘲讽、欺负的对象,而已经谈论婚嫁的未婚夫,也在这个时候不顾往日情义,与玉米断绝了往来,给了她生命里最沉重的一击。

  在这样的情形下,玉米没有倒下,而是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变得更加坚强。经过深思熟虑,她把自己作为祭品,供奉于权力的神坛,嫁给了年过半百、丧妻有女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并通过对方手中的权力,来拯救自己那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家,还有瑟缩其中的家人。

  玉米这个人物身上,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也隐约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王熙凤和探春的影子。三姐妹中的另外两个玉秀和玉秧,亦各有自己的精彩故事。

    阅读毕飞宇的小说,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感觉。悲的是,在广袤无垠的苏北大地上,在那个已经逝去的物质匮乏的年代,曾发生过数不清的悲剧。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小人物,令人颤栗的不幸遭遇,跃然纸上,有时真叫人不忍卒读。

  喜人的是,毕飞宇的文字,精雕细琢,极富张力和想象力,为读者铺展出一个同北方平原一样广袤深邃的语言空间,读者遨游其中,充满阅读愉悦。

  毕飞宇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他舒缓自如地书写出来的文字,却有极快的语速,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阅读压力,一旦开始阅读,就势必要一气呵成,读完为快!

   这,就是优秀作家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深厚功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