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野掇拾:立克次医生与“立克次体”

(2010-05-01 14:04:53)
标签:

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

病原体

美国

杂谈

    在微生物的大类别中,有细菌、霉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之分。而“立克次体”就是美国医学界为纪念病理学家立克次而给予的特定称谓。1910年5月初,这位致力于追索斑疹伤寒病原体的病理学家因感染该病而不幸病逝。迄今100年过去了,病理学家用生命换来的科研进展仍泽被后人。

 

  立克次(H.T.Ricketts)于1871年2月9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地方芬德勒,26岁时毕业于芝加哥西北大学医学院。1898年,立克次被聘为鲁施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人员。两年后,因芝加哥大学病理学系主任黑克托恩(Ludvig Hektorn)的推荐,立克次到德国柏林进修,数月后转往巴黎巴斯德研究所进修微生物学。1902年,立克次回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病理学副教授,而他实际上对微生物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此期间,美国洛基山脉周边发生了一种被称为“洛基山斑疹热”的地方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起病时寒战,继而持续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肤红疹、眼结膜充血等。当时,这种病无特效药,病重者一般在10天左右死亡,死亡率高达80%。为开展相关医学研究,欧美生物学界和医学界的一些学者对此病进行了探索。其中,美国微生物学家约翰.安德逊(John F.Anderson)于1903年发表论文,认为木扁虱是传播该病的媒介,但未找出病原体。

 

  立克次对“洛基山斑疹热”也很关注,并于1906年春到蒙大拿州密苏拉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和助手从患者身上取出血液制成玻璃涂片,用显微镜观察到一种略呈球形的杆状微生物。之后,他们把患者血液注射到实验豚鼠体内,在显微镜下观察患病豚鼠的血液涂片,同样观察到类似的杆状微生物。

 

  为分离出“洛基山斑疹热”的病原体,立克次和助手把患者的血液、感染豚鼠的血液以及体虱的血液,分别置于通常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病原体不能生存于通常的培养基中。不过,动物活体实验证实该病原体可以生存于动物的活细胞内。采用活细胞培养法后,他们终于分离出了“洛基山斑疹热”的病原体。这是一种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的微生物。1906年年底,立克次在美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然而他却并没有命名他所发现的病原体。

 

  1909年秋冬期间,墨西哥暴发了“墨西哥型斑疹伤寒”,立克次被要求前往帮助研究防治。不久,他和助手发现此病与“洛基山斑疹热”有不少相似之处,并发现了同样的杆状微生物。1910年4月下旬,立克次不幸在墨西哥感染“墨西哥型斑疹伤寒”,病情凶险,于5月5日不幸病逝,年仅39岁。墨西哥行政当局与各界人士怀着悲痛的心情,为毅然到墨西哥帮助防治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举行了3天悼念活动。

 

  后来,其他学者继续对斑疹伤寒进行追索研究。其中,奥地利微生物学家普罗沃泽克(Prowazek)也在研究过程中染上斑疹伤寒,不幸病逝。原籍巴西的病理学家罗沙.利玛(Rocha Lima)最终确证,以体虱为媒介的斑疹伤寒病原体是在体虱肠道上皮细胞内寄生繁殖,然后通过血液及粪便传播给人或其他易感动物。

 

  1916年,在美国医学界、生物界纪念立克次逝世6周年会议上,罗沙.利玛提出,为永远纪念对探索斑疹伤寒病原体取得重要成果,并且献出宝贵生命的立克次和普罗沃泽克,建议把这两位医学家之名标明在斑疹伤寒病原体的命名之中。结果,这一提议获得一致赞同,Rickettsia(立克次体)开始作为斑疹伤寒病原体的属名,Rickettsia-Prowazekii(普罗沃泽克-立克次体,简称普氏立克次体)作为斑疹伤寒病原体之名。这两种学术名词,被沿用至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