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国人大广东团分组讨论上谈到医生的职业操守,批评有些医院把病人当商品,称这些医生“良心坏了”。
做医生的或医学生,都对希波克拉底誓言即“医师誓词”耳熟能详:“……余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之所及,遵守为病家谋福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之败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已然从各个方面勾勒出医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既然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为病家谋幸福”更是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应该作出的承诺,假如到了行医过程中,非但不把患者视为亲人,反而当做商品,称之为“良心坏了”,倒也并不“冤枉”。
无须讳言,无论是过度诊疗,还是医药回扣,一些医疗机构以及一部分医生的确是把患者更多当成了赚钱的机器,这些现象的确令医疗机构甚至白衣天使的名声蒙羞。但是,简单地将这类现象归咎于“良心坏了”,恐怕也并非事实,至少不是事实的全部。真实的情形是,医生不是圣人,当然不能指望他们具备远超常人的道德水准。但医生的良心再不济,也不应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只是个别医生的“良心”出了问题,当然可以拿良心说事儿,但假如问题和现象有着普遍性,与其说是医生的良心坏了,毋宁说是机制出了毛病。
事实上,医生说白了还是医疗体制下的医生,作为“体制”中人,医生当然得遵守“规矩”,即便是良心爆棚,也同样胳膊难拧大腿。不难设想,假如工作量是以医疗收入作为指标,假如完不成工作量的后果不仅仅是没有奖金,还有“末位淘汰”,既然挣钱多才是有能力的好医生,此时“讲良心”还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轻描淡写地说“医生良心坏了”,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基于上述视点,假如医疗体制本身存在着商业趋利性,假如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与企业毫无二致,患者成商品其实已然注定。是医生良心坏了,还是体制有病?而简单地拿医生的良心说事儿,恐怕是找错了“替罪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