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花语:苏珊·桑塔格,20世纪医学思想史的一盏“桅灯
(2010-02-15 10:40:15)
标签:
健康桅灯隐喻思想史苏珊美国杂谈 |
对于医学界来说,苏珊无疑是一个圈外的“陌生人”。她只是一个病人,一个病史丰富的思想家病人,或者说病人思想家,以至于许多医学界的朋友都不知道她的来历和显赫地位,而常常错过她的著作和思想。实际上,苏珊·桑塔格是美国思想界声名卓著的人物。她的精神独立,她的文章酣劲,锋芒、文采兼备,集思想家的深刻、学者的谨严、作家的意境于一身。因而她被誉为“美国的良知”,与西蒙娜·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研读她的作品,人们就会发现,对于20世纪医学思想史来说,苏珊就是一盏“桅灯”。
这位目光深邃、饱含忧郁的知识女性命途多舛。她幼年丧父(父亲35岁时殁于肺结核),一生中多次与死神交手,最终于2004年12月28日死于白血病。在被白血病最终击倒之前,苏珊曾两度罹患癌症,先是乳腺癌(1970年),然后是子宫癌(1990年)。经历漫长的求医和痛苦的化疗后,她曾两度死里逃生。
1978年,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的苏珊·桑塔格开始着迷于“疾病隐喻”的写作,这源自她罹患癌症的切身体验。在持续数年的治疗中,她深深地感到,在疾病带来的痛苦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可怕的痛苦,那就是关于疾病意义的阐释以及对待疾病和死亡的态度。在很多人眼里,“癌症=死亡”。死亡的隐喻缠绕着癌症,这使得很多患者悲痛和沉沦。不仅如此,癌症还喻指人格上的缺陷,“癌症被认为是这么一种疾病,容易患上此病的是那些心理受挫的人、不能发泄的人,以及遭受压抑的人——特别是那些压抑自己的肝火或者性欲的人”。原本属于躯体的疾病,却被过度“隐喻”,从中阐发出种种道德、政治和文化意义来。
于是,苏珊·桑塔格决定写一本探讨“疾病隐喻”的书。要将病人从隐喻中“解放”出来,首先要“揭露、批判、细究和穷尽”这些隐喻。这本书里,苏珊没有囿于个人体验,而是将投枪伸向当代疾病史,全书由“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两篇文章组成。作者考察并批判了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疾病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逐渐隐喻化,一个医学事件如何演化成为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一个政治事件,甚至是一个经济事件的历程。书中,苏珊还涉及了“隐喻”方法的本质,即社会幻象的形成,以及隐喻性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今天,《疾病的隐喻》这本书也许更需要被纳入医学界对疾病与人、疾病与社会及疾病与文化之关系的研究视野,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苏珊·桑塔格为公众理解疾病提供了一套非医学的解释系统,疾病和伴生的痛苦是活的“炼狱”,既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灵魂,也可以损毁一个人的灵魂。疾病的世界彻底分化了,医生的世界恰恰是狭小的世界,更阔大的世界是病人的幻象世界,以及小说家建构的富含隐喻的世界。
不过,如果将苏珊的医学人文立场理解为劝慰病人摒弃一切主观的幻象,回到诊疗室里聆听医生客观主义的技术干预指令,那就是片面地理解或者干脆误读她的思想了。苏珊在的思想基调中,固然有反抗“感性主义”,还原“词”与“物”的朴素关系的一面,也有质疑“客观主义”与“技术中立”的另一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