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野掇拾:夏季也需防热中风
(2008-07-11 08:12:55)
标签:
健康 |
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二大类,但你可知道,天热也能导致中风?
两个重要因素
据医学专家分析,热易中风的主要因素有二:
其一、气温在32℃以上,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我们每天大约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液,虽然能使大量体温随之散失,对人体防暑有益。可是,这要通过皮下血液,对老年人每况愈下的心脏,实在有些勉强。
此外,“额外”的血液循环,不仅会使血压升高,有发生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溶量不足和血液粘稠,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其二、血流量为散热所进行的重新分配,使有限血液纷纷涌向皮肤,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量的锐减。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因脑动脉硬化原本供血不足的大脑,缺血将进一步加剧,容易诱发脑梗塞。
要注意“三不”
医学专家认为,预防“热”中风的措施,除了一般的降温和减少活动外,还应注意处理好“三不”。
不热也“喊热”
不热也“喊热”是热适应差容易中风的信号。由于散热机制或热适应较差,不少老年人在多数人尚不觉得天气太热的32℃时,却埋怨天气太热。
专家们提醒医生注意,这部分“喊热”的人应列为预防“热”中风的重点对象,对有过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病史者,尤其不可掉以轻心。
“不渴”也得喝水
这主要是不显性脱水或天热出汗,使老年人在天热时常处于轻度脱水状态。
还有由于老年人的口渴中枢比较迟钝,不渴并不等于不缺水。所以,应以每天尿量不少于1000毫升为准,量出为入,“不渴”也得喝水,保证有充足的血溶量使血液得以稀释。
不是“问题”就是问题
天热时,若忽然出现症状轻微的头痛、头晕、半身麻木,不要以睡觉不好或过度劳动等原因自作解释,以为不是“问题”。其实,这可能是发生中风的先兆,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