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人、学者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他与翔云观道长相友善。翔云观建于元代,在明清时期被誉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山门巍峨,砖壁高逾数丈,正门上额刻“翔云高眺”4字,为进士窦光鼐所书。两边为马蹄形门框,东额镌“春和”,西额镌“秋爽”。观中植有两株枇杷,每当枇杷成熟的季节,道长都有所馈赠,而每粒枇杷都无果核。每当朱彝尊好奇地询问原委时,道长总是故作玄虚地说此乃仙种,凡人是培育不出来的。朱彝尊自然不信,但又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委。
道长是个饕餮之徒,尤其喜食酱猪蹄。一日,朱彝尊请道长到朱府赴宴。客人落座时已近中午时分。道长见一仆人才从街上买回几个猪脚,径直到厨房去了。心中不禁嘀咕,这要何时才能吃上如此美味啊。岂料,仆人只一转身,就从厨房端出了热腾腾、软乎乎的酱猪蹄来。道长既高兴又惊奇地地向朱彝尊请教此速熟之法。朱便答曰:“雕虫小技,不值一提。欲以此交换贵道长之枇杷种,未知如何?”道长欣然应允,低声道:“没有什么奇特处,只是待花开时掐去中心之一须而已。”朱彝尊说:“我的方法更简单了,刚才上的猪蹄不过是昨天预先煮好再事先热一下的罢了。”
道长一楞,随即忍不住与朱彝尊一同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