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撑”最该介入2013哪些公共事件?

标签:
俯卧撑2013盘点 |
2013最该“俯卧撑”介入的候选公共事件:
1、《那一刻》2013年1月4日清晨8时许 河南兰考 袁利害事件
2、《那一刻》2013年1月16日 北京 神木房姐事件
3、《那一刻》2013年1月24日 黑龙江伊春 上访者陈庆霞世界
4、《那一刻》2013年2月4日 广东湛江车管所主考官全部涉贪事件
5、《那一刻》2013年2月5日 广州 中国城市雾霾事件
6、《那一刻》2013年2月16日 温州“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事件
7、《那一刻》2013年2月17日晚 北京 李双江儿子涉嫌轮奸案
8、《那一刻》2013年3月7日 上海松江横潦泾大量死猪事件
9、《那一刻》2013年4月1日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投毒事件
10、《那一刻》2013年4月8日 辽宁马家三事件
11、《那一刻》2013年4月2日 海南三亚“海天盛筵”淫乱事件
12、《那一刻》2013年4月10日北京 农夫山泉事件
13、《那一刻》2013年4月10日 湖南 凤凰古城收费事件
14、《那一刻》2013年4月24日 香港廉政专员汤显明涉贪事件
15、《那一刻》2013年5月13日 海南万宁 校长带女生开房案
16、《那一刻》2013年5月16日 广州食药监局不便透露镉超标大米品牌事件
17、《那一刻》2013年5月31日下午 延安 城管“暴踩商户头”事件
18、《那一刻》2013年6月3日6时6分吉林德惠 液氨泄漏引发爆炸事件
19、《那一刻》2013年6月5日 延安 “城管大厦”摘牌事件
20、《那一刻》2013年6月14日晚 广州先秦古墓被毁事件
21、《那一刻》2013年6月21日 南京幼女饿死事件
22、《那一刻》2013年6月22日 上海62岁老人持枪杀人案
23、《那一刻》2013年6月27日 《小时代》上映事件
24、《那一刻》2013年7月12日 湖南 曾成杰死刑案 作品1-3号
25、《那一刻》2013年7月15日 葛兰素史克(GSK) 行贿门事件
26、《那一刻》2013年7月16日 清华大学教授易延友“强奸论”事件
27、《那一刻》2013年7月17日 湖南临武 瓜农“突然倒地身亡”事件
28、《那一刻》2013年7月20日 湖南长沙 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事件
29、《那一刻》2013年7月20日18:25 北京 首都机场T3航站冀中星爆炸事件
30、《那一刻》2013年7月20日 陕西富平 妇产科医生拐卖婴儿事件
31、《那一刻》2013年7月23日 北京 因争执摔死女童事件
32、《那一刻》2013年7月23日 广州 杨箕村拆迁事
33、《那一刻》2013年8月1日 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
34、《那一刻》2013年8月12日 北京 最牛违建事件
35、《那一刻》2013年8月16日11:06 光大“乌龙指”事件
36、《那一刻》2013年8月20日 北京 尔玛公司网络造假事件
37、《那一刻》2013年8月23日19时许 北京 薛蛮子嫖娼事件
38、《那一刻》2013年8月24日 山西汾西 男童被挖眼事件
39、《那一刻》2013年9月10日 北京 张曙光贿评院士事件
40、《那一刻》2013年9月13日 河北承德 镇书记骂百姓“给脸不要脸”被撤职事件
41、《那一刻》2013年9月16日 天津 “第一口奶”事件
42、《那一刻》2013年9月17日 甘肃天水 张家川事件
43、《那一刻》2013年9月23日8时许 广西桂林八里街爆炸案
44、《那一刻》2013年10月25日 温岭杀医案
45、《那一刻》2013年10月28日晚10点 广西警察酒后枪杀孕妇事件
46、《那一刻》2013年10月28日 北京 天安门恐怖袭击事件
47、《那一刻》2013年11月22日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
48、《那一刻》2013年11月27日 北京 人民大学招生处长外逃落网事件
49、《那一刻》2013年11月28日 3800万人中断缴社保事件
50、《那一刻》2013年12月1日 北京 张艺谋超生认罚事件
51、《那一刻》2013年12月6日北京水泥封堵井口事件
52、《那一刻》2013年12月9日 内蒙“老兵轮番打骂新兵”事件
……
2013.11.30-2014.1.26
DIGITALIVE
节目安排
第一周
ROI VAARA, 芬兰 & BEATE LINNE, 德国. 《两个行李箱》.
星期六 2013年11月30日
2013年11月30日-2014年1月26 日
LILIBETH CUENCA RASMUSSEN, 丹麦. 《无题》.
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
星期日2013年12月1日
2013年12月1日-2014年1月26 日
第二周
区志航, 中国. 《俯卧撑》.
2013年12月3日-7日
星期六2013年12月7日
2013年12月7日-2014年1月26 日
段英梅, 中国. 《忧喜参半》
2013年12月3日-8日
星期日2013年12月8日
2013年12月8日-2014年1月26 日
第三周
BJORN VENO, 挪威. 《傻瓜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么?》
2013年12月5日-14日
星期六2013年12月14日
2013年12月14日-2014年1月26 日
ERIC ANDERSEN, 丹麦. 《我很抱歉》
2013年12月10日-15日
星期日2013年12月15日
2013年12月15日-2014年1月26 日
DigitLive是一个实验性的,象征着生活和数字世界相结合的展览。DigitaLive 将会从2013年11月30日持续进行到2014年1月26日。展览将会囊括来自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来自5位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丹麦、芬兰、挪威、冰岛以及瑞典)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标准在于他们创意的说服力。这些艺术家们都有运用数字媒体以及现场创作的经验。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背景;他们之中有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另外一些则仍属于新兴艺术家;他们有些是运用概念创作,而有一些则是运用绘画、摄影、装置、视频、雕塑以及行为艺术作为载体创作。
而这些艺术家之间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寻找新的手段(进行创作)。他们都不甘于身陷一种特定媒介、或者既定框架的桎梏。相反的,他们都开放性地接受不同寻常的意义、模式以及创作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疑惑。这些艺术家们所采用的手法即是开放且有对话性的,又充满了强烈的前卫意义。而他们并不会因此而牺牲自己的艺术理解以及作品的完整性。因此,DigitaLive 作为一个集体性的展览,会充分激发我们的想象,让我们去体验一次探险之旅。
DigitaLive不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即把完成好的艺术品挂在墙上或者支架上进行展出的展览,而是希望能将一件艺术作品创生的过程展现给观众看。这个过程包括观众只能“想象”出作品全貌的“构思阶段”、在现实中创作作品的“实现”阶段,和最后创造出完成态艺术物体的过程。无论它是一个装置,摄影,录像作品,或是一个行为之后的剩留物。
DigitaLive融合了未成型作品中的想象元素,艺术创造中的体验元素,以及已物质化的艺术作品中的探索元素。
参展的艺术家们都要面对的难题是:首先,如何能启发受众在作品尚未出现的时候去想象它;其次,如何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让受众去感受它;最后,如何让受众去探索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如何在一场艺术展览中呈现艺术作品的诞生?其实这一创作过程既有一个开始的点,也有一个结束的点。而将这两点连结起来的则是数不清的各类影响:想法、思考、感情、决定、改变和适应。最后才真正到达艺术作品的完成形态。
尝试去展出艺术品创作这一过程的某个阶段本身就是一次冒险以及实验。当然在DigitaLive之前,也有其他以展出“过程”为中心的展览。然而此类展览大部分都局限于将艺术工作室整个儿搬到展览现场,仅仅展现艺术家在一段时间里的创作过程以及在展览现场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
DigitaLive在此基础上的提升在于其更注重于受众的体验,将展览的概念基于如何激发受众自己在观赏仍处于想象构思阶段的艺术作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奇思妙想。从这一层面上说,DigitaLive是一场结合了我们自身想象的展览,它试图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想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的其中一种预设形态。所有形态的物体都能成为这一展览的一部分:文学写作、采访、想法、即时短信、视觉意象、现实物体以及各种学科等。它并不准备将任何东西排除在外。然而,只有艺术家能决定他们将用何种手法来激发受众去想象即将出现的作品的形态。去突破既有的仅限于被动接受、体验和消费艺术作品的限制,让我们都能思考、想象,并且会问:即将出现的会是什么?
现场创作的形式通常仅限于街头艺术、电子艺术以及行为艺术,而完成态艺术作品的展览则是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得以被呈现的传统方式。在这两种艺术展出方式的基础上,DigitaLive提出一种概念性的,展示作品完成前艺术家的想象的艺术展览方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方式的展览反倒是前两种的地基所在。如果没有了它,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似乎总会缺少些什么。因此DigitaLive提出的问题就十分明确了:是否有可能展出艺术家的想象?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如何做到?对此,艺术家们选择了自己能够接受并足以回答以上问题的方法,而DigitaLive则希望能够通过艺术家们创作出的视觉性或者是概念性的作品来帮助受众回答以上问题。
DigitaLive展出的第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让所有人都能在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尚未成型之前对其进行想象。这一阶段的展览的脆弱性也在于此。在参观这一阶段的展览时,受众将只能通过创作原料、文本材料、视频、草图等来想象最终的艺术成果。
此第一阶段被我们称之为“想象构思”阶段,其也是受众得以体验现场创作过程的起始点。DigitaLive的第二阶段展览被我们命名为“体验”,它将会不间断地贯穿整个展期。每一个艺术家都会去到展览现场实时创作他们的作品。参观者也同样能够去到现场观看以及亲身体验这一过程。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受众对于艺术创作的亲身体验,而这阶段中同样有不可避免的脆弱性存在。
DigitaLive的第三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对于已完成作品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DigitaLive将会化身为一次传统的当代艺术展览,展出的作品自然是所有已经完成的作品。然而其实,在整个DigitaLive的展期中,参观者都能同时参与展览的三个阶段,即能在想象一些尚未完成的作品的同时、欣赏那些已经完成了的作品,以及亲身体验另外一些作品现场创作的过程。同时展出未完成和完成了的作品对所有人都将会是一次挑战。在想象和探索这两种不同心境间切换能够启发受众认识到创作究竟是什么,同样也能够让他们理解不同的艺术态度。
虽然从一开始DigitaLive就有一个清晰建构的、将艺术家置于既定地点的框架,但这一框架的概念其实会慢慢地逐步消失。其目的在于让整个展览都能更注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及能进行有机的更自然的发展。这种展览设计方法的重心在于运动和发展、在于过程和扩展、在于强调即将出现的作品(而不是已经存在的)。本质在于变化,中心在于艺术的创生。
其实在一开始,可供选择的有两种展览架构。第一种是在展览中心特定地点同时展出所有处于想象构思阶段的艺术作品;而第二种则是从一无所有开始,所有作品会渐渐地、有机地填充进来。最后,第二种架构成为了此次DigitaLive的基本框架,也就是选择从虚空开始。这种虚空的感觉在整个策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明显。不仅仅因为它与艺术作品的创生紧密相关,更准确来说,还因为艺术作品的诞生本来就只能从我们自己飘渺的想象出发。
影响了DigitaLive策展概念的理论来自于一些萌芽的文本内容。包括鲁道夫·安海姆斯(Rudolf Arnheims)的《一幅绘画的诞生: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73)(“The Genesis of a Painting : Picasso’s Guernica”),在这一文本中,作者通过文本引用以及作品完成前的草图来分析来自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名画诞生的过程;当然,因为DigitaLive讨论的主题是关于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华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的《机械性批量生产时代的艺术品》(1936)(“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自然也对DigitaLive产生了影响。
斯文·桑德斯桌姆斯(Sven Sandströms)在《对显而易见之事的解释》(Explaining the Obvious)中指出了视觉图像的意义——例如我们所见之物中蕴含的意义——和视觉观赏作为一种意义创造的方式。他提出了观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理论,对这一理论的探究同样被视为意义的一种空间架构。这一文本同样也对DigitaLive的策展概念有所影响。
来自法国的艺术评论家雷内·居里(René Guilly)在1944年到1947年间发表于法国周刊《战斗》(Combat)的一系列文章则对DigitaLive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这一系列文章将对当代艺术的感受从对艺术作品的美学欣赏层面转移到以艺术创作过程为重点上。他对这一过程的认知超越了过往以手法、颜色或者题材为欣赏角度的普遍看法,而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作品如何告诉受众他们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另一重要的影响则来源于英国作家约翰·伯杰(John Berger)的很多文章。他用简单而诗意的写作手法描述了我们和艺术的共联性。这些文字让对艺术的理解和关于不同背景的受众对于艺术理解方式的思考变得极其人性化。他从“所有人都能理解艺术和创作”这一论点出发,非常清晰而且毫无等级偏见地指出了“人人生而平等”。
DigitaLive可以说是一次长达两个月的充满未知的旅途。其对于观众和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展览会在展期间不间断地发生着变化: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会进行一个星期的展出,直到它进入现场创作阶段。DigitaLive会不断发展其形式直到其自身成为一个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