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墙与民国建筑为何不能“楼墙共保”
在外出创作的航班上,看到了《新快报》有关“广州古城墙民国建筑去留纷争”的讨论,作为广州市民和育才人中的一份子,一直心系,今天终于到了广州越秀山公园内镇南路2号广东省育才学校的旧址观瞻并拍摄。
我不是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业人士,无法进行相关的学术表达。但围绕着广州明城墙和这座因地制宜不规则的民国建筑游走和细品,还真的不认为只能非此即彼的“弃楼保墙”,完全值得“楼墙共保”。这座民国建筑的独特造型和承载的特殊历史,已成为这座明城墙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为明城墙加分。明城墙与民国建筑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如果这颇具特色和历史意义的民国建筑得以保存并“修旧如旧”,相信会让单调的明城墙更引人入胜。
在现场咨询了一下施工队负责人,得知这座民国建筑拆与不拆还在最后的探讨中,在此贴上一些现场拍摄的照片和《新快报》的相关链接《国际理念能否保下城墙老楼?》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824540,《保楼!育才校友启动保护创校校址行动》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824528, 欢迎有兴趣的网友发表见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