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谢勇别丢了文艺批评家的份

(2009-12-18 09:16:26)
标签:

批评家

谢勇

文艺

新快报

摄影展

杂谈

请谢勇别丢了文艺批评家的份

 

请谢勇别丢了文艺批评家的份


    应邀到了广州电视台当了一把在广州蛮受欢迎的《心水保姆》的嘉宾,晚上在网上看到17日《新快报》有一篇学者兼文艺批评家谢勇写的专稿《阐释的困境——2009连州摄影展》,当中两次提到我在本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首次公开展出的系列《那一刻》:

    2009连州摄影展会也表达了足够多的对中国现实的“关注”,区志航尾随着《南方周末》,在每一处可以读懂中国的地方裸露身体做俯卧撑……阐释的困境同样表现在对区志航的评价上面,在我看来……区志航的作品属于对于传媒的“再创作”,甚至仅仅是“尾随”而非“发现”

    我说过,欢迎对我的作品发表各种意见,甚至尖锐的批评,但作为文艺批评家,谢勇在毫不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想当然地把个体与媒体的合作互动与并置展出归结为“尾随”,实在有失学术严谨和作为文艺批评家的身份,不仅在扼杀艺术创作,其实也在贬合作媒体的观念与姿态。请问,我的《景.观》系列“尾随”谁?“区式俯卧撑”又“尾随”哪个媒体?按谢勇的逻辑,《那一刻》下次与《新快报》或《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合作,岂不是“尾随”要不断易主?

    从中也发现谢勇的观念很旧,缺发展眼光,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解读上,甚至体现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是的,作为个体艺术家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纸媒如此合作互动过去不多见,但并非没有可能呀,在连州展不就变成事实了吗?《那一刻》的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是无法用以往的摄影分类界定的作品,但谁能否定其“在场与再现”?想不到吧,原来还可以这样“发现”,这样“在场与再现”。

    相信批评家可以把作品吹的得天花乱坠,也可以贬得一钱不值,只要言之有理,我都欣然接受。关于《那一刻》和“区式俯卧撑”,之前在《中国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成都商报》、《新世纪周刊》、《中国摄影家》、《像素》、腾讯网、雅昌艺术网、千龙网、21CN等众多媒体和网络中有过详细呈现、介绍和对话,请谢勇抽空看看消化了再作评论吧。

   我无意与谢勇辩论,只希望批评家别只盯着狭隘的艺术圈,放眼看看急剧发展的中国社会,一切皆有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