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漫求学路,悠悠育人心-张其成教授为师门研究生讲授个人学术历程

(2021-10-13 21:55:34)
标签:

张其成

分类: 国学教育

漫漫求学路,悠悠育人心

——张其成教授为师门研究生讲授个人学术历程

 漫漫求学路,悠悠育人心-张其成教授为师门研究生讲授个人学术历程


漫漫求学路,悠悠育人心-张其成教授为师门研究生讲授个人学术历程

漫漫求学路,悠悠育人心-张其成教授为师门研究生讲授个人学术历程

漫漫求学路,悠悠育人心-张其成教授为师门研究生讲授个人学术历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中医文化学科带头人、国学养生专家张其成教授牵挂着学生们的学习近况与学术进展,2021106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会议厅为师门全体在读研究生讲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术历程。张老师谆谆教诲,全体学生获益良多。

家学渊源,人杰地灵
张老师以家族背景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张老师出生、成长在张一帖中医世家,祖籍在安徽黄山歙县定潭村,为北宋名医张扩后裔。因张家药方治病效果绝佳,往往一帖药就能治愈疾病,明代嘉靖年间被誉为张一帖。张老师的母亲张舜华悉得祖传绝技,成为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因为外祖父没有儿子,当时张老师的父亲李济仁被招入婿,其中的条件就是未来第一个儿子要姓张,继承“ 张一帖的祖业。


后来,张老师的父亲也成为一代名医,当选为首届国医大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2009年,张一帖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父母双双入选国家非遗继承人,国医双馨、“医林伉俪”传为美谈。


张老师深受家庭影响,小时候和弟妹随母亲上山采药,一起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回家一起炮制末药。每逢假期,张老师最感兴趣的还是跟父亲外出一路上一边吟诗作对,一边听父亲讲《黄帝内经》等古书;既陶冶情操,又知晓了健康养生和济世救人的道理。


谈及家乡徽州的历史文化背景,张老师也是充满了自豪与认可。徽州既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也承载了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令人心驰神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老师的求学经历。因生长于中医世家,张老师从小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国学底蕴深厚。作为家中长子,张老师本该继承中医临床的家业。可是他说:后来我发现,人生病和有关,从事临床只能帮助患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最重要的还是病,要叫人修心,从根源上让人不得病,要治大病就这样,张老师坚定地走上了弘扬中医文化之路。


17
岁(19761月)高中毕业后张老师成为了一名知青,在乡下劳作之余,还要去该村小学任校长兼炊事员,一人讲授多个科目,清贫但安乐;后来又去乡村中学担任教师,在当时教育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要同时教授语文、英语、化学等多个科目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老师通过不断学习,先后获得了徽州师专(现黄山学院)中文系大专学历、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学历、北京中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紧接着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最后决定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


张老师的成才之路,除了有家庭的书香、药香熏陶,更是有着名师的指点。张老师先后师从训诂学专家钱超尘先生、易学泰斗朱伯昆先生、中医大家王洪图先生,每一位先生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巨擘。张老师明言:“我非常感激我的几位恩师,他们对我的学术发展帮助极大,没有他们的悉心栽培,就没有今日的我。”诚然如是,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老师在言传身教中传播着美德教育,若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

 

一路以来,持身中正、持心纯善,凭着对学术的满腔热爱与向往,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终成大家!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造就了今时今日的张其成教授。听完张老师的学习历程,学生们深感自己更需奋力求学,努力做一位合格的中医文化学科的研究者,不负师恩,为师门增辉。


国学养心,厚德中和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 这是张一帖医学世家的家训,张老师像关心子女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因此,也同样用这十六字家训来要求自己的学生,希望学生们把张一帖家训作为人生准则,做一个明理向善的人。


张老师学识渊博,讲课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的人不刻意追求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不愿失去德,反而没德。张老师反复强调,要将道家的哲学智慧融入生活,要利他,做一个无私的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若换做佛家的语言,便是“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所有的东西都涵盖其中,众生皆有佛性,没有高低、美丑、凡圣之分。另外,张老师还强调,一定要多读《论语》,儒家思想教会我们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寻孔颜乐处


经典常读常新,一定要重视经典。张老师的提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从源头流出儒家、道家、中国化佛家三条河流;“两支”指的是国医与国艺两个支撑点,“五经”指张老师提出的国学五经——《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作为张老师的研究生,国学五经必须精读,读国学经典以修心,学习古人的智慧,守住一个字,指导人生实践,循着道而行,不偏不倚,自与吉会。

 

创建学科,著作等身

张其成老师是中医文化学科的奠基人。张老师早在1994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任职时,便参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引领中医文化研究,将之作为毕生的事业。19955月,张老师发表《中医文化学体系的构建》一文,标志着中医文化学科的建立,确定了中医文化学科的学科定义、结构层次、研究意义,为中医文化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张老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院校国学院,并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院,次年开始招收中医文化学专业研究生,从此中医文化学逐渐走向繁荣。

 

张其成老师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其代表作分为四个系列,首先是“全解国学经典系列”、“中医思想文化丛书”、“易学文化研究系列”、“国学养生系列”,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追捧与喜爱。在喜马拉雅平台所开设的《张其成全解黄帝内经》、《张其成全解易经》音频课程,其播放量合计已突破五千万。

用老师的说法,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系统地讲述自己学术历程,持续四小时的分享,张老师一气呵成,真可谓“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在场的研究生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不肯错过片刻。学生们也表示一定继续潜心研究,为中医文化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衷心祝愿中医文化学科人才济济、蓬勃发展。

作者:姚盛元 杨翼龙

参与撰稿人:师门全体在读研究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