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迟:乡医李挺(绿潮)

(2019-08-01 10:30:18)
标签:

李挺

张一帖

李济仁

张舜华

张其成

分类: 张一帖世家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85e4225990cb4e6ab06cb1070585f316.JPG

编者按:作为一个非遗保护工作者,田野调研是日常工作之一。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进入自己不熟悉的田野,工作之外,作者记录下来的这些关于人与事的闲笔,读起来也别有兴味。本期,胡迟的专栏“田野故事”开张。第一个推出的乡野人物是乡医李挺。

 

田野故事

乡 医 李 

 胡 

最初知道“张一帖”,是同事在整理申报项目材料时,在上报名单里误把“张一帖”写成“张一贴”,当时,我匆匆扫视,望文生义,还以为是一种祖传配方的神奇膏药。后来发现申报文本封面写的是“张一帖内科”,仔细看了,方知“张一帖”不是一帖包治百病的膏药,而是新安医学领域传承至今的内科诊疗技术。

到歙县,我们交叉采录徽州民歌和张一帖内科。

采录民歌的某一天,文化局的凌英老师带我们去民歌之乡苏村,路上闲聊,得知我们过两天要去定潭访张一帖,忙不迭地说,歙县定潭张,很有名的。我母亲的命,就是他们救的!当时有医生都让我们准备后事了,我们连夜赶到定潭,请了张舜华,你们现在都知道李济仁是国医大师,其实当年在定潭,张舜华名气更大。她诊断后马上开了药,真的很神奇,药喂下去,眼看着奄奄一息的母亲竟慢慢活转过来了,名不虚传,真是神医!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许多民间的赞誉都有夸张的成分,没想到眼前就有这样活生生的临床亲证者。

对于张一帖,我愈发好奇了。

回到宾馆后,我又翻了一些当地的资料。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8ff81aa82da24313840013dabe136186.JPG

定潭

对于张一帖,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在歙县定潭老家,说张一帖的末药药方是一位仙人所赠,而装药的药柜在新安江发大水时都不会被淹没;还说他们家有个仙人拐,用仙人拐一指,病就好了。

国学大师吴承仕先生,患痼疾遍访京师名医皆不效,回家乡歙县以后,经张一帖十三代传人张根桂医治而愈,感佩之余,特奉赠一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张根桂心存仁厚,有时遇贫苦病人求医,不仅免费诊病赠药,还经常主动周济病人。当年,他的声名远播皖、浙、赣数省。至今皖南民间尚流传“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形容当时病患自四方云集定潭张门的景象。

张一帖祖上有个传统,每逢冬春流行病高发季节,都会在村口置一巨型大缸,将提前预防的药物熬制后,日夜免费发放,村民和过路的人像领救济粮一样来领。几十年来,居住在芜湖的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李济仁、张舜华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一段时间,很多乡亲都在等着他们的赠医施药。

大医隐于林。在山环水绕的皖南山区,张一帖的传说就像经久不衰的民间传奇,人们口耳相传,各种演绎,令我们遐想不已……

李济仁、张舜华芜湖的家里,一副不知何人所题的对联十分醒目:“博士不难,难则兄弟三博后;教授非贵,贵在一门七教授”。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be319608be2a4eebab86a39addcedad7.JPG

李济仁和张舜华

摄制组采访李济仁时,谈起孩子,他满面春风,对着照片将五个子女逐一介绍:长子张其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二女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导,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三子李挺留在了歙县定潭,过着质朴的乡医生活,继续“张一帖”家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在民间”价值理念;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目前在美国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师从王永炎院士和李衍达院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五位子女分别从文化、临床、科研的角度,传承发扬祖国医学,并从定潭小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张一帖”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满堂芳菲。

外祖父张根桂如果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吧!

听着张一帖的家族故事,感觉李济仁和张舜华像一个围棋高手,用五个子女谋篇布局,使张一帖家族形成了许多中医世家不可复制的家族传承链。

相比较其他子女,独留在乡间的李挺让我们好奇,当年的他是认同了父母的安排还是一种自己主动的选择呢?

 

“张一帖”世医根基于歙县定谭。定潭位于安徽省歙县南部,我们到达定潭已经中午时分。新旧混杂的村舍高低有序、错落有致;走进村内,村内寂静无声……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4ff20665ca31455eb70b3199f040b8a9.JPG

李济仁和张舜华的五个子女

2013年9月,经过张一帖传人们的多方奔走,黄山市文物局批复设立新安国医博物馆,专为纪念国医大师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及其新安医学家族而设立。

新安国医博物馆由李挺负责营建。我们去的时候,博物馆已初具规模,虽是徽派建筑风格,但色彩鲜艳,有点突兀地立在周边的粉墙黛瓦之中。长着一张端方质朴的脸,结实的身板,乡间的李挺不太像我们印象中的中医。他跟我们谈建筑,谈风水,谈养生……一直侃侃而谈。可以看得出,他是个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的人。问他为何建新安国医博物馆用大量的红色?他说,当时北京的大哥提出反对意见,觉得这么红,不好看。但他用民间的一套理论说服了大哥,他说,因为房子背靠的山有不少阴宅,红色是辟邪的。

定潭的老宅子素朴幽静,很有中医世家的书香气息。以前家有5子,笑语喧哗。如今偌大的宅子里,只有李挺夫妇和幼子居住,稍显冷清。家里的一些老物件都是有来历的,李挺介绍时,颇为自得。

院子里有一些竹编簸箕,晒着灰黄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张一帖祖传的末药——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针对新安地区、中国南方地域气候湿润,脾胃易伤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调理后天之本的角度,采集新安地区道地药材,精心处方研制。后来张根桂对“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扩大了适用范围。1958年张舜华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无偿献出了祖传“末药”秘方,以造福民众。但同样的方子,药材的产地和制作的方式都会影响疗效,许多人只认可张一帖家族生产的末药。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f079b2d5ea5d463c8251768cdec4b2cd.JPG

李挺夫人制作末药

李挺和夫人为我们演示制药过程:采药、配比、炒制、研磨……以前末药是粉末状,服用不方便。于是张一帖家族就改制丸药。粉末制成丸药的过程是枯燥费力的:

首先将粉末状药倒入簸箕一角,用刷子涂上一层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双手抓住簸箕、将全身的力量集于腰部顶住簸箕,来回反复地翻动,不断的翻动中,粉末状药物逐渐变成小丸状,再涂上一层水,又一次翻动,无限的反复,非常辛苦。

现在的李挺因为身体原因,自己已经做不了药丸了,药丸只能由夫人来制作。

前几年,他看着夫人这么辛苦于心不忍、就购买了一台制丸机器。但机器制作过程中,需要添加大量的面筋跟蜜糖才能将粉状形成丸状,李济仁回乡看到后,立刻叫停。他斥责李挺说,这样随意添加成分,药效无法保证。于是,制丸机被废弃了,还是靠夫人每天手工制药。问他为啥不请人?他说,活累利薄,没人愿意干。再说,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人多半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也干不了这个。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5ee74545c2d549539b9e034ba25324b1.JPG

李挺和小儿子在包装末药

做药的时候,李挺的幼子帮着打下手。李挺说,他希望儿子以后能传承,但他又不愿因此就将儿子的一生束缚在乡间。

李挺还有一个女儿叫张涵雨,被爷爷奶奶带到了芜湖。受家风影响,女儿从小立志要学医,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忙加工磨药,学会用磨,用药锤子。到了芜湖之后,爷爷奶奶和姑姑都教她学医,认草药,帮忙抄方子、看各种医书……家里来了很多病人,遇到一些临床病症的话,会给她现场讲授。走家传医学这一脉。

李挺说,可能他们觉得有点亏欠我,所以希望帮我把女儿培养出来。

说起当年,李挺说,他现在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但当时,心里是有怨气的。面对镜头,他回忆自己命运被决定的一幕:

“1980年,我高中刚毕业,我妈随我父亲调往芜湖,当时我们全家都迁往芜湖,我妈为了传承张一帖,决定要留一个子女在我们定潭继承张一帖,当时呢,我们几个人就坐下来,全家开了个家长会,最后决定让我留下来,因为我的身体条件好一点。还有,我姐他们都上大学了,我呢,高中刚毕业,那一年也没有考上,所以就让我留下,让我在这里继承张一帖。当时我的情绪也是很大的,我还想继续去参加高考,我自己也有理想,还是要到外面去闯世界,但是根据全家讨论的意见,我最终还是尊重我妈的意见,留在这里继承张一帖。”

兄弟姐妹在外面的风光,他不可能不羡慕。但如今,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和自己生活的乐趣:风风火火筹建新安国医博物馆;接全国各地的末药订单;夫妇合作,采药、制药、配药;为附近的乡亲免费看病,为外地的病患函诊……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c5eb34f575354bb7a8eaf86e9c50ba39.JPG

老宅子

关于“函诊”,这是李济仁老先生早年在中医界独创的诊疗形式,就是用书信、电话等形式免费为远处的患者看病。

李挺说:“我们这里农村里的人,大部分的人都到城市里去打工了,他们在外面有了病还是相信我,在我们这里配药,我们帮他们把药配好再通过快递公司给他们邮寄过去,一直都还是这个习惯。”

闲下来的时候,在家里庭院的桂花树下,一家人,炒几盘山间野味和土菜,再斟上自家用野蜂蜜酿的酒……

他说,这里空气好,山青水秀,过日子是不差的。

但如今的村庄也不是世外桃源,因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和外来的小型企业,定潭村的河流最近遭受水污染,采访的这两天,张一帖诊所陆续来了一些拉肚子的村民,说是喝毒水导致的。他们以为我们这一行是省电视台记者,要我们帮他们上新闻,我让他们找《第一时间》和《帮女郎》,他们说昨天拨了一天,没拨通。

渐渐黄昏,光线已经不太适合拍摄了。李挺暂且搁下我们,面容严肃地用家乡话和村民们商量对策。在这里,他的角色有一点乡绅的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