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s.mynet.cn/bjcn3scmz_11313_636517229912095934.jpg
李济仁是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传承人。行医六十余年,他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传承发展新安医学。此外,他始终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规家训,他的五个子女也在中医药不同领域各有建树,传承和发展中医精髓。2016年,李济仁家庭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李济仁夫妇成为非遗传承人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青少年时期,长兄不幸夭折,自己又身患疟疾,再看到家乡父老在战乱中深受病患之苦,读了几年私塾的他萌生了学习医术,济世救人的想法。后来,他拜入新安世医“张一帖”第13代传人张根桂的门下研习中医,并更名为“济仁”,意为仁术济世。
张根桂这一脉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的张守仁,对内科疑难重症的治疗很有办法,往往一帖见效,始称“张一帖”。历经明、清、民国,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李济仁品性淳厚,又勤学善悟,潜心跟随师父张根桂抄方巡诊、采药制药。后来,张根桂将女儿张舜华嫁给他,由此,夫妇俩成为“张一帖”第14代传承人。
接过重任的李济仁在继承“张一帖”心法的同时,结合西医的研究成果,为中医内、妇科病创造了多个效方验方。他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注重融汇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同时,还原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传承发展新安医学。
2009年,“张一帖内科”成为新安医学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李济仁、张舜华伉俪双双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入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此外,李济仁还先后荣获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等荣誉称号。
年过八旬仍想给更多人看病
尽管今年已经87岁高龄,但李济仁每周都会如约出现在芜湖弋矶山医院的诊室里。门诊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远至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广西、四川等。
“最近天气比较冷,我父亲的痛风前一段时间犯了,但他担心病人白跑一趟,仍然坚持去上专家门诊,我用轮椅把他推到医院。父亲的这种精神一直感染着我。”大学毕业后,李艳留在李济仁身边继承衣钵。
虽说是父女,可李艳在医院还是喜欢与父亲师徒相称。“父母从小带着我给人看病,带我上山采药、认药,教导我读书、学医。”如今的李艳已成为中医痹病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在临床实践中传播发展中医。
虽然已经出师多年,可每逢父亲出诊,李艳仍习惯性地陪在身边。“我父亲低血糖,但面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他经常延长自己的坐诊时间,每次门诊都要看到下午一两点,中午简单吃几口。”看到父亲,李艳有时非常心疼,劝他早点回家休息,但李济仁常说,“如果没生病人家也不会来找你,对待病人的态度一定要好,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
一子留在老家传承“张一帖”
除了李艳这个女儿,李济仁还有四个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大儿子张其成,四儿子李标和五儿子李梢都是博士生导师。有的在传播国学,有的在做科学研究,从事的职业都与中医有关。每个子女的就业走向,背后都有李济仁的影子。有三儿子李梃。和李艳在城里三甲医院做医生不同,李梃被李济仁安排在歙县定潭老家,当一名乡村医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济仁获得了举家落户芜湖的机会,可“张一帖”在歙县传承了几百年,李济仁不想在老家断了传承,他把当时刚满17岁的三儿子李梃留在了定潭。
虽然心里十分不情愿,但李梃没有违抗父母之命,安心留在了定潭老家潜心研究医术。如今,李梃传承下“张一帖”,是歙县附近最有名的中医大夫之一。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愿意找他看病。一是李梃医技高,另一方面就是诊费低。不仅诊费低,药品价格也低,而这一切都是父亲李济仁的要求。
李梃对父母“强行”把他留在农村传承“张一帖”的怨念早已释怀了。在他看来,“张一帖”能以古老的方式在他身上传承下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还要创新发展。
子女耳濡目染牢记家风家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对于家训,几个儿女从小牢记于心。“打我记事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来求诊,父亲母亲哪怕正吃着饭,丢下碗筷就走。”李艳说。
李家长子延续张氏传续,取名张其成。张其成自幼习儒研医,是北京大学哲学院博士,我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国家中医药文化学科带头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首家国学院,并担任院长、教授。
“现在父亲每天都要看很多和中医药相关的报刊杂志,遇到可圈可点的内容,他都会画下来。”李艳说,父亲经常提醒她不断钻研医术,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把病看好。
家庭中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感染了下一代。90后的张涵雨是李梃的女儿,现在读研究生,她每天学习的一大任务就是抄方。“学中医很枯燥,但我喜欢中医,并且我很高兴看到身边的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医,信任中医。”张涵雨说,一旦投入进去,就会发现中医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鼓励中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重视传统,却不拘泥于规矩。虽然对医术精益求精,但在子女们眼中,李济仁眼界开阔,思想豁达。“中医不能封闭着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李济仁一直鼓励子女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
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旅美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把中医推向世界。李梢是李济仁最小的儿子,大学学的也是中医,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在李济仁的引导下,李梢并没有当一名中医,而是去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生物信息研究所。一个传统中医去搞计算机自动化运算,如此巨大的跨界,想想就知道有多困难。
为了支持李梢在科学路上走得更远,李济仁把自己常用的800多个有效处方汇集成册,分门别类供李梢参考。
而李梢通过这800多个处方找出了核心用药成分,再通过网络化计算,用实验找出到底哪些成分对病菌有效,终于在中医理论中的寒热方向找到了突破点。
李梢先是证明了中医里寒症热症的存在,又找到了寒热菌群的区别,再通过中药成分区分治疗,这种研究的有关方法学和应用研究结果被李梢整理出来后,在多家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并获得了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2014年11月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两个版面刊发了“实验室中的东西方交融”为题的长篇报道,突出介绍了李梢课题组在中医药网络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方向上的有关成果。当天的报纸一出,李梢就打电话告诉李济仁,那一刻他最想让父亲分享他的喜悦。
希望中医能得到更多人认可
对李济仁来说,让中医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和祖训“传男不传女”的保守传承不同,李济仁从没想着把医术“留”在自己手上,不管子女还是学生,只要诚心学习中医,他都会倾囊相授。
“一个人医术再好,能治多少人?不要保守,让更多人能学会治病,给更多的人治病,这就是为医的目的。”李济仁的弟子遍布各地,他们中有糖尿病专家、有方剂学专家,无论医理还是临床,在中医学领域均颇多建树。
对于李济仁来说,无论是搞临床的李艳和李梃,或是搞科研的李梢、李标,以及传播中医国学的张其成,家里每个孩子都继承自己的衣钵,都在各个领域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传承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与品德,更是骨子里的一种坚韧与执着。安徽最美人物颁奖词对李济仁家庭进行了高度概括,“业医60余载,拯疾济羸,他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为铭,诠释大医精诚要义;厚德中和,言传身教,成就国医世家;深耕新安医学遗产,两代七教授,兄弟三博导,各创新解,演绎现代杏林佳话”。
http://ps.mynet.cn/bjcn3scmz_11313_636517252150056119.jpg
原文链接:
新安晚报:中医世家李济仁家庭传承济世仁术——两代七教授,兄弟三博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