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自然观与养生智慧

标签:
自然观天人合一黄帝内经道德经张其成 |
分类: 养生之道 |
这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传说生动地阐述了“人体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中医学一个重要理念——天人合一。盘古是混沌孕育的生命,他与天地一样由混沌而生,后来盘古化万物时其精神魂魄化为人。如此一来,天地、盘古、万物和人,是血脉相连的一家祖孙,天地与人有本源上的同一性,这种看法代表了中国人自然观的基调。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到公元前100年前后,被当时深受汉武帝喜爱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归纳在《春秋繁露》中。此书认为:人是天地间最有灵性的生命,最能符合天地大道,这种天地大道的核心特质就是阴阳和谐一体。因此,人虽然已分阴阳,有阴有阳,但又不是孤阴、独阳或阴阳离绝。人的生命是一种既阴又阳、非阴非阳的阴阳和谐状态——混沌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阴阳完全分离,偏离了阴阳和谐,失去了混沌之道的核心特质,生命就
会消亡。要想符合天地之道,就要注意维持阴阳中和,要顺从生命的天性。而混沌、婴儿、天真都是对生命本源、本真状态的描绘。
所以《黄帝内经》说生命要向“上古天真”学习,《道德经》提出要“复归于婴儿”,而《庄子·应帝王》则用个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南海的领导人叫倏,北海的领导人叫忽,中央的领导人叫混沌。倏与忽一起在混沌的领地进行国事访问,混沌非常好地接待了来自南海、北海的两位领导人。倏和忽两位商量着如何报答混沌的厚待,他们俩商量说:每个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食、呼吸,单单这个中央之地的领袖没有七窍,我们给他凿七窍来报答他吧。这两位好心报答中央之帝的倏、忽二帝一天凿一窍,经过七天,凿成了“七窍”,结果混沌也被他们两个给折腾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