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样看“师承”

标签:
师承授徒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学导师张其成 |
分类: 杂文趣事 |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里,弘道是一种责任,这种价值取向在家族文化的传承中尤为突出,甚至走向一种可悲、可敬的执著。比如我的外祖父——“张一帖”传人张根桂先生,当儿子早夭,面临只有女儿可能传承家族绝技的境况时,内心苦闷到极点,他作诗说:“可怜一对贤夫妇,专为人家养老婆。”竟然不满60岁就郁闷而终。
传统技艺如此,养生其实也如此,传承和师徒授受的脉络备受中国人重视,儒释道医概莫能外。比如说儒家的传承,孟子晚了孔子一二百年,不可能在孔子那里耳提面命,于是就要追溯一个“思孟”传承的脉络。又比如释家,直至今日禅宗法统的脉络仍清晰可见,今日的佛家大德说自己是临济宗多少代,多真实可靠。而道家修炼更是对师承脉络颇为重视,如武当内家拳要追认一个祖师爷——张三丰。而张三丰还得有师承脉络,张三丰祖师爷的师承脉络有三,一个是“夜梦元帝授拳”,元帝就是玄帝,即真武大帝、北方的主神,梦中传授给张三丰拳法;另一个内丹功法的传承,隐约和南宗白玉蟾祖师有关联;还有一个脉络和少林拳——一种精于技击搏斗的所谓“外家拳”——有关联。医家的师徒授受脉络就更加如此了,比如很早的华佗师徒,华佗的徒弟一个叫吴普,擅长五禽戏养生,活到九十多岁,一个叫樊阿,擅长用针刺的方法救治疾病,到宋元明清,师承的脉络就更加清晰,大凡名医多出师于名师。
师承脉络是不是能预测学术的传承效果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中国科学院门莉、张志强做过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师承效应”的研究,将导师与其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助理等关系纳入研究,而父子或母子关系也被看做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最后研究发现:对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而言,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对未来获奖者成长的影响更为显著;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学科标准规范的统一性,学科内师承效应影响会更大。也就是说,跨学科的师承脉络对“创新”影响更大,学科内的师承脉络对“传承”影响更大。
中医药界的季伟苹等人调查了117名名老中医,其中有102名曾在学校就读,这102名中有43名毕业后再跟师学习,占36.75%,如果加上家传(师承结合家传)共有93名,占79.5%。另有22名则经历了家传、拜师、学校教育三种形式,占总数的18.8%。绝大多数名医在成名过程中,都有师承名医的经历,得到过名师的点化。
就中医药学和传统养生学而言,传承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现在的主要问题或许是传承问题,一方面是“师”,要法名家,渊源有自,一方面是“承”,要有弘道的责任感,传承统绪,以俟传统文化薪火不绝。
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5/8/8/12929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