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语文模拟题:传统文化的修心

(2015-07-02 07:28:44)
标签:

传统文化

修心

儒释道

高考

张其成

分类: 杂文趣事

新课标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的修心      张其成

  我们养生也好,做企业也好,管理一个组织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神”“心”。这个“神”从哪里来?我觉得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养生把握住这个“神”,然后就能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存质量,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何谓“轴心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比如说传统的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基本定型,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高峰,叫“轴心期时代”。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现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并不是越来越进步了,整个人类文化至今没有走出第一个轴心期,即“轴心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高度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顶峰,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习这些智慧,这些精神文化。

  落实在每一个人的修养上(包括身体、心灵两方面的修养),我们也发现“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是养神的最好工具。就养神而言,仅仅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来自于“轴心时代”文化的智慧是解放保障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大助力。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与人类“轴心时代”渊源有自,它们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修什么“心”?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儒家讲“正心”。《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叫“三纲领”,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那怎么做呢?按照儒家的规程,那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佛家怎么“明心”?有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外人”是指世外高人,是一些有很高智慧的人,一些超常的人,这些“世外人”是“法无定法”的。他们有没有法门?他们也有“法”,要有所依据。但又没有“法”,是“法无定法”,即没有固定的法门。下面一句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天下事了犹未了”的“了”就是完结、了结,但是又是没有“了”,有的事情是没完没了,这就叫“了犹未了”。那怎么办呢?那我就“不了了之”呗,这就是佛家的大智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东方早报》2012、12、08,有改动)

1.下列对于修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要流派,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各家流派在修心内容方面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它们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B.儒家所讲的“正心”,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也就是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

C.道家的“静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与大自然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

D.佛家讲“明心”。佛家的“心”是指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其实质就是人的本心。所以,佛家可以通过“明心”而明了“本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已经基本定型,那个时代叫“轴心期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峰。

B.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有助于人们提升幸福感。

C.儒家所“正”之“心”,实质上就是仁爱之心,它与道家所修的“虚静之心”是不同的;前者在善念基础上还有规程,后者更关注身心和谐。

D.佛家的“明心”和道家的“静心”基本是相同的,都强调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是不可能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B.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从人类“轴心时代”的文化智慧中汲取了营养,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那个时代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

C.儒家强调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而道家则倡导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

D.“明心”是佛家的大智慧,只有做到明于本性,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婳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十一年卒,子训嗣。(节选自《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

4.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                 见:被、受

B.又领汉中太守                         领:管领、统属

C.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         宜:应当

D.往往论说不失其指                     指:指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平有军事谋略、才干的一组是(3)

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    ②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③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④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⑤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  ⑥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平善于用兵,计谋多。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屡次劝谏先锋官马谡,不要舍弃水源驻军于山上。可惜马谡没有听从,打败于街亭。

B.王平虽然是后来投降的刘备,但对蜀国很忠诚。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作乱,正是因为王平的功劳,魏延一战即被打败。

C.王平能坚持自己的意见。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军进攻汉川时,因为形势危急,许多将领都很惊慌,有人甚至主张退守。王平力排众议,最终魏军退兵。

D.王平勤奋好学。他让别人给他读《史记》、《汉书》等纪传,借此来了解书中大意,并能根据书中内容发表比较中肯的论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⑵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蜀道难》)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

【方法点拨】选项错在偷换概念。原文说:这叫“三纲领”,“这”应该指的是《大学》里的相关引文,不是儒家所讲的“正心”。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方法点拨】原文说,道家要回归到虚静状态,佛家才是“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二者不能等同。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强加因果,后者并不能成为前者的推断依据;而且表意绝对化,原文说:“整个人类文化至今没有走出第一个轴心期”,“ 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D项中,“指”应通“旨”,要旨。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②是说王平因功受赏,⑥表现王平的稳重性格。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街亭之战中,王平是先锋官,而马谡任参军。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答案】 ⑴(王平)跟随杜濩、朴胡前往洛阳,代行校尉之职,随从曹操出征汉中,在汉中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诣”“假”“拜”各1分,分别为前往、代行、授官或被任命意,句意分2分。)

⑵王平生长在军队中,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而口授他人代写的书信,都很有理论内容。(“生长”后省略“于”,翻译时要补充;“戎旅”是军队,第二个“书”是书信;以上各点各1分;句意分2分。)

【参考译文】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县人。他本来在外祖母何家抚养,后来恢复王姓。他跟随杜濩、朴胡前往洛阳,代行校尉之职,随从曹操出征汉中,在汉中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228),他为参军马谡的先锋。马谡舍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故而大败于街亭。兵卒星散四处,独有王平所带领的一千人马,鸣金擂鼓坚守阵地,魏国将领张郃怀疑他布有伏兵,不敢靠近紧逼。于是王平缓缓收集各营寨剩余人马,率领将士撤退。丞相诸葛亮诛杀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剥夺将军黄袭等人所领兵卒,只有王平受到特别的崇敬和重用,被加升为参军,统率五部兵马兼管屯营事宜,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兵围祁山,王平另率一支部队坚守南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攻克。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武功去世,蜀军全部退还,魏延作乱,一战即败,这是王平的功劳。于是他被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又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237),王平被晋封为安汉侯,替代吴壹督守汉中。延熙元年(238),大将军蒋琬驻守沔阳,王平改任为前护军,代管蒋琬府中事宜。延熙六年(243),蒋琬返还驻守涪县,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队。

延熙七年(244)春,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兵十余万进攻汉川,前锋部队已到骆谷。当时汉中守兵不到三万人马,各位将领闻讯大惊。有人说:“现在兵力不足以抵御强敌,理当退守汉、乐二城,遇到敌人让他进来,用不了多久,涪县的援军就会赶到。”王平说:“不对。汉中距离涪县千里之遥,贼兵如果夺得关隘,便是我们的大祸。现在只宜先派刘护军、杜参军据守兴势山,我做后援;如果贼兵分兵进攻黄金,我自率千人下山迎击。用不了多久,涪县援军就会赶到,这才是上计。”只有护军刘敏与王平的意见相一致,于是马上执行。涪县各军及大将军费祎从成都发兵相继赶到,魏军退还,正与王平原来计策相符。当时,邓芝在东部边境,马忠在南部边境,王平在北部边境,都声名卓著获有功绩。

王平生长在军队中,不会写字,所认识的字也不过十来个,而口授他人代写的书信,都很有理论内容。他让别人读《史记》、《汉书》等纪传给他听,能了解书中大意,往往论说起来不失其中大意要旨。他遵纪守法,言谈稳重,从早到晚,端坐终日,安静而无武将的风度,然而他性情狭隘多疑,常自己轻看自己,并由此而受损害。延熙十一年(248),王平去世,他的儿子王训承袭爵位。

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寻”字是统领全诗的纲,由它引出常山道人的隐居环境。

【参考答案】

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1分)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特点与诗歌主旨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

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2分)

10.【解析】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方法点拨】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参考答案】

⑴则素湍绿潭  绝巘多生怪柏  ⑵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⑶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