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个人养生往哪去?

标签:
互联网养生黄帝内经慢病张其成 |
分类: 养生之道 |
今天,慢病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同样如此,既是健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慢病危险因素中相当部分可归属于生活方式,比如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包括: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和有害使用酒精);又比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宣称: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很复杂,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重过重、肥胖和缺乏身体活动的情况迅速增多;再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至少50%的肿瘤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频繁过量接触煤气、有机磷农药等有毒物质,汞、铅、镉等重金属,过度接受紫外线、红外线、磁场、微波、激光、噪声、震动、超声等辐射,长期紧张、疲劳、强迫体位等,都能构成诱发癌症的外因。高热量饮食、吸烟饮酒、不良性格等等都能构成诱发癌症的内因。
正因为生活方式是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生活方式入手控制慢病就显得可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王文教授说,上世纪60年代美国也曾经出现过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情况,通过采取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等针对全人群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道理很浅显,行动却不多,为什么?因为应对慢病的正确知识并不是人人知晓,即使知晓,也不是必然会行动。
2010年全国糖尿病的调查研究显示,新诊断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7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有7人并不知晓自身的疾病状态。2004年-2005年高血压的知晓率为48.4%。
知晓健康知识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行动,比如虽然吸烟早已被证实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但仍有18.3%的患者在吸烟。2010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近60%的城市居民认为目前城市生活不够健康,有高达25.91%的受访者在其日常生活状态中选择了不运动,31.19%的受访者作息不规律(包括晚睡晚起、加班熬夜等),还有19.50%的受访者表示压力大。
这个时候,中医或许就有了用武之地。
一位拿手术刀的西医专家——武警总院的脊髓空洞症专科主任医师刘勇说,“中医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发现,手术去掉了引起脊髓空洞的原因之外,脊髓功能乃至身体功能的恢复,离不开生活的调理,而中医指导的生活方式尤其管用。
一部《黄帝内经》其实是在讲生活,比如《素问》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毒药攻邪,是指中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佐,五菜为充,都是生活。五谷是饮食营养身体的基础,五菜作为充盈身体的养分,五畜作为增益,五果作为辅助。
中医学主张的运动调养方式——太极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认知,是体悟人生的智慧之行,是传承祖先的养生之道。
中医作为一种职业,同样被深深地烙有生活的印记。中医药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中医药特色适宜技术除大家耳熟能详的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熏、洗、敷、贴、刮痧、食疗药膳等,还有属于物理治疗范围的光疗、热疗、水疗等,属于精神情志治疗方法的以情制情法、文娱疗法等,这些都具体、操作简单、易于快速使用、临床疗效明显。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不是其他,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也正是历代中国人、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世代传承的价值信念,在此处,中医和生活完全打通,其核心价值、终极追求完全一致。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革新,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正如《颠覆医疗》的作者所言:(现代)医学是一门极端保守,甚至僵化的学问,医生对改变心存抵触情绪。
互联网+时代,医学最终会融进生活,中医的本质特质已抢得先机,利用大数据,利用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利用穿戴式医疗设备,将帮助中医更接地气、更生活。
互联网+时代,个人养生往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