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一帖”世医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

(2015-06-18 22:03:54)
标签:

张一帖

李济仁

张舜华

新安医学

张其成

分类: 张一帖世家

精诚仁孝和乃生

——“张一帖”世医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

程志立1,周琦1,刘理想2,范敬3,柳长华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3.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0

       摘要:歙县定潭“张一帖”是新安世医家族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由于新安地区的医学文化背景,“张一帖”所承载的“精”“诚”“仁”“孝”“和”等以中正仁义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兼有清静无为的道家文化和慈悲为怀的佛家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善积德”、“保合太和”、“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对于我国民族文化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传统医药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张一帖;世医;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

Jing Cheng Ren Xiao He Nai Sheng-intension and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ising from  "Zhang Yi Tie"  Famil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Medical Tradition

Cheng Zhili;  Zhou Qi;  Liu Lixiang;  Fan Jing;  Liu Changhua

     Abstract : "Zhang Yi Tie " is a typical example among long-history-medical-tradition families in Dingtan Village, Xi Township,Xin ' an County, also an item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Due to unique medical culture backgroundof Xin'  an, though "Zhang Yi Tie " is dominated by Confusion culture upholding such concepts as "Jing " ,   iiCheng " , " Ren " , "Xiao ", " He ", it also absorbs some excellent thoughts of Daoism and Buddhism. It embodies inherent excellent culture andvalues of Chinese nation. Many cultural elements that it contains, such as "Zi Qiang Bu Xi", “Hou De Zai Wu ", "Xing ShanJi De ",    "Bao He Tai He ", "Tian Ren He Yi",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building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tection, carrying forward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kills.

     Key Words: Zhang Yi Tie, Physicians from long-history-medical-tradition families;  Family;  Intangible culture;  Protection

   “张一帖”世医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

    460年的悠远遽深,15代人的精勤传承,终于迎来了祖魂乡音恍然飘临的声声召唤,还有那博施济众大医精诚的依稀梦回与传扬。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的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11)14号)中,安徽省黄山市“张一帖”内科疗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张一帖”世医家族第14代传人,李济仁先生虽然岁至耄耋,年逾九九,却依然天真健朗,鹤发童颜。早在2009年被评选为国医大师之时,他就欣然赋诗:“首评国医青史扬,华夏旗帜标杆长。千载岐黄传德业,三十大师著华章。稽首党恩施甘露,深心亿兆沐霞阳。愿将仁术化‘一帖’,普济苍生永安康”。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所代表的“张一帖”家族和他们济世活人、历尽沧桑的行医生涯中,又有着怎样的情怀与精神,为后人所追忆传颂和继承弘扬呢?这正是“张一帖”世医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所在,也是本文主旨所在。

     1.“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的文化背景

    “张一帖”世医家族所在地是安徽歙县。歙县在历史上处于新安地区,由于新安是二程和朱熹、戴震等大儒故里,兼有佛教圣地九华山和道教圣地齐云山的影响,所以文风振兴,人才辈出,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医学也十分发达,甚至被称为明清时期的医学“硅谷”。有学者指出,“新安医学正是以程朱理学、皖派朴学、齐云山道教、九华山佛教等这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为底蕴而流传至今的区域医学流派”[1]。朱熹曾谓:“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范仲淹亦谓“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2]。清代名儒汪溥则称:“吾儒非乘势位,功不能及三户;其有不籍势位,功能被乡国者,道莫如医药以济众”[3]28。国医大师李济仁也认为,“医学既没有商业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也避免了儒士生涯的沉浮跌宕”[4]。加上儒家文化“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事功思想与“敬天法祖”的宗法观念,以及“书中自有黄金屋”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最终促成了新安医学的繁荣与以家族为纽带的世医传承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以来,新安医家有 900 多人,医籍有 800多种。医家之众,医籍之多,影响之大,堪称第一[5]。新安有名世医家族传承 3 代以上至 15 代乃至 30 代的共有 63 家[6],仅歙县就有传承 25 代 800 余年的“医博世家”黄氏妇科,郑村“南园、西园喉科”、蜀口曹氏外科等名医世家,其中宋代张扩世医家族传至明代张守仁时被称为“张一帖”,并世代相传而成为新安医学家族的典型代表[7]。“张一帖”第 15 代传人张其成先生指出,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徽州儒家精神文化、徽州宗法制度文化、徽商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如明代祁门(属新安地区)人徐春甫首创我国第一个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他主张:医以活人为心,救人如救火,凡来请召,急去勿迟,勿避风雨,勿问贵贱贫富,医生应当“专以救人为心”、“深戒徇私谋利”、“善相劝,过相规,患难相济”。并约定了诚意、力学、明理、讲习、格致、辨脉、审证、处方、规鉴、存心、恒德、体仁、忘利、恤贫、自重、自得、法天、知人、医学之大、医箴、戒贪鄙、避晦疾等 22 项业医必须恪守的条款[8]。正是这种富有特色的徽州文化为“张一帖”等世医家族的形成和新安医学的孕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的特点

     2.1 以儒入医,亦儒亦医

     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新安医家大多习儒,由儒而习医者占 70%,而另 30%为继承家传的世医。据统计,徽州历代共有太医 38 人,而且通医而入仕的儒医有进士 11 人

[7]。歙县“张一帖”传承的这一特点也十分显著,如第 2 代传人张凤诏“少攻儒学,长而习医,孜孜以求,寒暑不辍,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张一帖’的名声闻达皖、浙、赣交界数县”[3]55,第 3 代张赓虞习儒,致仕不得而业医,“生平奉祖训而以医济世,良多德报”。第 7 代张进德为当地名儒,“兼修艺事,勤于笔耕……继承先贤,启迪后学”。第 9 代张觉之“立志向学……甫 20 即名噪故里,求诊者遍诸周县,纷至沓来”。第 10 代传人张志宏“名播歙县、休宁、绩溪及浙江淳安一带。……活人甚众,使‘张一帖’之誉长盛不衰”[3]107。第14 代李济仁亦“少时勤苦,先攻儒学,后习医术。……以医治急性热病、外感病而名噪一时”[9]159。其他各代传人虽未以儒名世,但是皆从小立志向学,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故都是以儒入医,亦医亦儒。

     2.2 精于医道,英才辈出

    “一帖”的称谓,具有典型的中医药文化特征,既是对医术水平高超的称赞,也是对医者嘉赞认可的称呼,所以但凡能获得“一帖”之称的医家,必定医术精湛,有手到病除的绝活。我国著名老中医颜德馨先生指出: 

   “民间对老中医还昵称为‘张一帖’、‘王一帖’,指的是老中医具有起死回生之术,‘一帖药定生死’并非虚语”[10]。有学者考证,歙县定潭‘张一帖’内科,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张守仁(1550-1598),因其“医术极高,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四方民众因疑难病证,得张氏验方一帖即瘳,故被誉为‘张一帖’”[11]8。此后,“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从未间断,“张一帖”的名号也代相沿袭,至第 13 代张根桂(1908-1957)已擅长内、外、妇、儿各科,尤对急性热病有创见,有文献谓其 12 岁学医,“弱冠即闻达于新安诸邑。年且而立 , 皖、浙、赣各地求诊者云至焉[12]”。“往往一剂奏效,人称‘张一帖’”[13]705。第 14 代传人张舜华则 16 岁即行医,“其高超技艺与医德遂闻达于皖、浙、赣数县,使‘张一帖’声名大振,久盛不衰”[14]166,因而被称为“女张一帖”。同为第 14 代传人的李济仁则因医技高超而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至今则已是“一门七教授,兄弟仨博士”。这足以说明“张一帖”家传医术精湛高明,家族医道传承英才辈出。

      2.3 传承久远,医名早著

      新安“张一帖”世医家族由来已久,其传承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张扩(约 1058~1106)、张杲(1102~1182)。有关文献载,张扩“家境富裕,少好医学,成年后名噪于汴京、洛阳。张扩为见诸文献的最早的新安籍著名医家。扩传弟挥和子师孟,挥又传子彦仁,再传于孙张杲”[15]144。张扩从小就喜欢学医,曾师从名医庞安时和王朴,医名鼎盛,以脉法著称,尤以疗治伤寒见长,甚至能通过切脉问诊,道出别人的生死休咎,而且每每言中,以至于社会上传闻他掌握法术。当时包括蔡京等在内的高官名流有许多人都请他治病,对其医术推崇至备,褒扬不已。张扩亦因医术高超而被委任承务郎一职。时任淮西提刑使,后官至吏部尚书,左司(主管吏户礼三部)的黄谟赋诗赞张扩的治学精神和医术医德谓:“夜半常谈内外经,飘风骤雨迅雷霆”。“放指测人无遁形,三尸九虫潜震惊”。“当时将相及公卿,邀至在门倒屣行”。张扩三代五人行医,在当时已有世家传承之初萌,其弟张挥被誉为当地“医师之冠”,其子张师孟亦于乡邦颇有医名,尤其是张挥之孙张杲更是南宋名医,据《经籍仿古志》记载,张杲术承家传,儒医著称,活人无算。他考古授今,推本求源,钩沉古昔,批评谀妄,所著《医说》一书是中国第一部医史学著作,被誉为“医林之珍海”,《安徽文献书目》称之为“不世之作”。故有学者指出,“宋代张氏医学,世援家传,代不乏人。据《济仁医录·张一帖世承考》记载,至明嘉靖而后,张氏传人又有卓荦可观者,张立仁和他的子孙们承继了先辈之业”[16]。可见,文载以外,“张一帖”传承久远,医名早著,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传承与济世情怀。

     2.4 开拓创新,精益求精

    从宋代张扩到明代“张一帖”乃至今天的国医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们不难发现,“张一帖”世医家族历代都能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如第 2 代传人张凤诏“积验颇丰,尤长于诊脉断疾,因而能聚众药之力专应一病,同时辅以不同剂量的祖传末药,功效弥著”。第 3 代张赓虞“集家传医技编为歌诀,弃繁取要,使由博返约,便宜实用,有裨后世参习。晚年潜心向道,精研内练养生之术”。第 5 代张灵汉“对祖上末药配伍之理论依据尚感有所不足,遂以精研药学为终生之念愿,亲赴深山采集中草药 500 余种,制为标本,描绘成像,结合临床实证,辑为《药典》一部,以求深入阐明诸药之药性、药理、主治、功用”。第 7 代张进德“积祖上医技,参以己意,著成《张氏医综》五卷,继承先贤,启迪后学”。第 9 代张觉之“旁参朱丹溪养阴派学术思想,于营卫论颇多创见”。第 11 代张春太“幼即多病,因而参比己身,发奋习医。渐而学验俱丰,每经疗救,沉疴立起,声名广播新安。兼研古今各家医论,不拘陈法……渐造大成”。第 12 代张景余“贯通家法,且旁通妇科而精之”。第 13 代张根桂对祖传末药的配伍、制法“反复研验,又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对外感伤寒、腹泻气滞、胃脘疼痛诸病症的医治更具神功。诊治痹病、肝病等内伤杂病的家传验方,经临床反复求证,亦倍增效验,如若神奇”[12]。第 14 代张舜华亦曾精研方书,“不受家学所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3]163-167。所以“张一帖”的名号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祖传的一帖“末药”,更包含着医术精湛,一剂即能起疴回春的疗效,以及传承人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与勤奋刻苦。

 

“张一帖”世医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

   3. “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的内在精神与动力

    3.1 自强不息,笃志精医

    由于医事职业司人性命,稍有差迟,便生祸端,故容不得一丝苟且。加之中医学涉及天文地理,旁及九流三教,故俗有“学医费人命”的说法,可见学医之苦,精医之难,非同一般。孙思邈《大医精诚》说:“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故自汉代以来就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和“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的为医古训。朱丹溪《格致余论·序》也指出,医道隐晦,医书“非吾儒不能读”。《医旨绪余》吴维魁序谓:《素》、《灵》等医书“厥旨精深,脱非高智,曷能洞彻玄窾而融奥妙”。烨元素叙《医旨绪余》亦谓,医之为道,陶铸天地,和顺阴阳,宣节气化,立言秘旨,洁净精微。学者“性非霁哲,养非深邃,蕴积非以岁年,与夫受衷非慈祥长厚,则无能窥阃奥以观其妙”。所以,虽然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如果没有个人的向医之心,济人之志,恒勤之修,很难将之传承久远和发扬光大。如“张一帖”始祖张守仁,游学各地习医期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10 余部医籍不离左右,得暇即沉浸其中,深思比勘”。“以异人所授之术为本,并穷究医理,博采良方,精勤不倦”。第 4代张康荣“因奔波劳累,积劳成疾[12]”。第 13 代张根桂常常以“药书不厌千回读,熟读心思理自知”诲人。以孝行著称的第 14 代张舜华“幼受熏陶,立志医道”[14]163-167,精勤传习,医技精湛。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张一帖”世医家族各代笃志医业,勤奋修习,精于医道和传承至今的关键所在。

     3.2 厚德载物,修身返诚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孟子·尽心》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早在北宋时期,有人就称赞张扩“无嫌黑白太分明,片言只字皆至诚”。今天仍有学者指出,“张扩因医术高明而名扬天下,为人处世亦以至诚而传之口碑”[16]。由于徽州儒学的传播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儒学心法的实践,深受儒学影响的“张一帖”世医家族,全面继承了祖上修身返诚的优秀传统。古人谓诚身之道在于明善,不明乎善则不诚乎身。这种儒家的道统思想,也造就了“张一帖”一代又一代传人至诚志医。“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有了“诚”的前提,则会有“成”的结果,故《医旨绪余》程涓序云“居常念医以起病者也,必精神与病者通而后能用吾医”。《中庸》谓“自诚明,谓之性”,对于传承者而言,是“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对于上一代的被传承者而言,则是“自明诚,谓之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张一帖”家族得以绵延传承,至今代传不衰乃是因为实践了这种修身返诚的儒家思想。所以如《中庸》所言,“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宋代张扩被传为会使用“法术”到“一帖”460 余年的名号和十几代人的传承,说明“张一帖”世医家族历代传人皆有笃志业医的赤子之心,而能至诚而成之于医道。

    3.3 崇德广业,显仁藏用

    古人谓:“求医之急,如解倒悬”,所以医生“欲得荣利,甚不为难”。但是若医者“志在于利”,“乘急取财”则甚于盗贼,而且“一怀利心则进退惑乱也[17]61”,必然是“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18]”,作为医生,“义然后取尚嫌有心,况可作色用情,需以金帛帐彩乎?”[17]59所以轻财尚义,克己复礼,济利世人,才是医生所当为。“张一帖”世医家族由于儒家文化的传承,所以深明大义,奉行“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春秋繁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新书》)。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急不济富”的儒学教诲和心法。故张守仁为人淳厚,善济贫寒,经常给病人赠方送药,留饭馈金,对乞丐亦能精心护理[19]16。第 4 代传人张康荣“毕生以四方行医出诊为乐,常倾囊赈济贫困患者”[12]。第 14 代传人“女张一帖”张舜华更是慈悲为怀,被人称道:“张氏治病,不计报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随叫随到,还常接济经济困难的患者,为患者排忧解难”[14]166。亦儒亦医的“张一帖”家族“自张立仁开始,品格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成为一种家族‘集体无意识’”[20]。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舍利取义、大医精诚的仁爱之心与行善乡闾,亲仁爱众的家风传承。医乃仁术,善为仁心,二者的结合正是“张一帖”世医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新安医学兴盛发达的内在精神力量与主要动力,故而能“日承仁训,遂体求仁之旨,以精活人之术”,从而得有 460 余年的传承,正如老子所说“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亦如孔子所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这正是“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至今愈加兴旺的根源所在和“后其身而身先”,“显诸仁,藏诸用……盛德大业至矣哉”等儒家道统的彰显。

    3.4 敬天法祖,躬行孝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孝养父母师长的优良传统,古人所谓的孝道并不仅限于父母亲情,而是适应于社会各类关系的调和。如天子之孝在于德加于民,诸侯之孝在于和其民人,士子之孝在于守其祭祀,庶人之孝在于顺养父母。《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错”。即万物皆有所养,为君为臣者为百姓所奉养,而百姓庶黎为父母所抚养,故每个人都应当以感恩的心来对待自己所赖以养者。所以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复命”,即归于所养则能长养。古人的孝道与医道息息相关。《黄帝内经》有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这实际就是一种君王之孝与大孝精神的体现。而《孝经》亦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云:“孝子之孝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所以古人的孝行除了孝养父母,还包括对自身的养护和对父母或祖业的发扬光大及医技的精通,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实际包含了传宗接代与家族事业持续发展两重含义在内。《论语》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又云:“父母,唯其疾之忧”。“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品酒食,非孝不能备也。故曰: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儒门事亲》)。“人而不精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颠连,将何以济?”儒者若要“使天下父母之子若女,不至短折而死于庸妄之手”[19]29,就要通达医、易、命等三理,否则,“尝膳视药,不知方术,岂谓孝乎?”(《医旨绪余》)《诗经》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所以,“张一帖”世医家族历代医术精湛,一帖而愈,绵延传承至今实际就是奉行孝道对家业的继承与医业的精进,以及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希圣希贤等思想的身体力行与弘扬的结果。

 

    4. “张一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4.1 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经验借鉴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之于民族,犹如精神之于肉体,它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维系、凝聚、绵延的内在因素。由于文化的内核稳定性和外在活态性,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民族或地域的文化虽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其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并不发生改变。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同化和地球村的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潮流的标准化、数字化、商业化、强势化,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也越来越趋向同化,这种文化趋同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民族和地域文化消亡,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地域之间的矛盾,人们失去了内在的自我认同感和历史归属感,心灵发生严重危机,心理越来越异化、极端化,失去了社会调适与自我调适的能力,以至于社会矛盾加剧,生活环境破坏,自然灾害不断,恶性事故屡发,暴力冲突升级,自杀事件频仍,奇病异症增多,健康状况恶化,所以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不得不从非物质的文化根源上反省,终于认识到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或地域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应运而生。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们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新安医学世医家族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张一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文化复兴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与智慧结晶,其中涉及的内容不仅有天文、地理、物候、历法、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还全面传承和保留了“气-阴阳-五行”的中华民族思维基因,兼有儒道释中正仁义、行善积德、慈悲为怀等优秀文化的精华内容,可以说,中医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张一帖”第 15 代传人张其成指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医文化就是——‘和’”。中医的“和”道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心身的和谐四个层面。“张一帖”医学世家作为中医之翘楚,不仅承载着如“保合太和乃利贞”,“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务和去同”等中医“和”道思想,而且充分体现了仁爱、诚信、乐善好施、重义轻利等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向人们灌输一种尊天、敬天的意识和天地一体、博爱万物的大情感,……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可以使人们的物质欲望受到一定的理性控制,把人们的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21]”。所以,“张一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疑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依据,其所承载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正己,崇德广业,仁孝业医等诸多优秀品德,对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效模式

    古代社会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福利的情况下,一些身怀绝技的名医,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技不尽传”等行业潜规则面前,传子不传女,医术不外传等家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医疗技术的完整保存与传承。所以,中医传统的传承模式并非仅仅因为保守,而是出于对医术医德考量及传承人生计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考虑后的一种理性选择。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他们的保守,才有了过去数百年的传承和今天的保护,才有了幼承家学和“圆尔道,方尔德,平尔行,锐尔事”的良性结果,可以说,没有保守就没有保护,没有家传就没有真传,只有家传才不会失传。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家业的稳定促进了医技的传承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人的行为模式向“讲信修睦”、“选贤与能”、“行善积德”等仁义礼智信的方向发展。所以,“张一帖”世医家族传承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成功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模式。

    5. 结论

     综上所述,“精”是好学勤修一帖回春的技艺高超,“诚”是济世活人无私奉献的信念坚定,“仁”是正德利用普救含灵的精神升华,“孝”是推己及人博施济众的人性归真,“和”既是与时偕行厚德载物的功德圆满,也是“仁孝精诚”的起始与终点。“未敢抱经国治世之宏愿,但常怀拯疾济羸之仁心”(“张一帖”家联)。因和孝亲,亲仁爱众,以仁致诚,至诚乃精,艺精而广仁,德盛而家业兴旺。“张一帖”世医家族所体现的“精”、“诚”、“仁”、“孝”、“和”等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正是他们博得世人的敬仰与声名远播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著名国学大师吴承仕联赞“张一帖”家族“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著名书法家葛介屏先生亦赠联国医大师李济仁曰:“登五岳名山足迹园林继宏祖,精岐黄鉴古手披图籍踵青莲”。启功先生则为李老题字“神存于心手之间”。毫无疑问,“张一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复兴和精神重构意义非凡。古人云:“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保合太和,自然元亨利贞。“读罢医经掩卷思,欲将薄技献明时。甘当红烛常忘我,为济苍生永吐丝。三寸银针通寿域,一腔热血育新枝。巡回长忆江南道,杨柳春风尽入诗”。国医大师李济仁此诗正是“张一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内涵最为恰当的表述,也道出了“张一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长刚.谈新安医学文化特征[J].中华医史杂志,2007,3(1):56-59.

[2]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81.

[3] 张玉才.新安医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 刘景峰.李济仁:情栖杏林谁似我,半为苍生半国医[N].医药经济报,2009,8:13,D06 版.

[5] 张其成.新安医学的文化背景——新安医学的文化学探讨之一[N].中国中医药报,2008,6:18.

[6] 王健.新安医学: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J].科学时报,2008,9:16.

[7] 王键,郜峦.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贡献和特色[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6:956-960.

[8] 张其成.新安医学的文化特征——新安医学的文化学探讨之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8,6:25.

[9] 陈辉.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159.

[10] 王宇锋.颜德馨医案医学话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62.

[11] 程晓昱.新安医学内科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

[12] 李梢.新安名医“张一帖”源流考[M].中华医史杂志,2000,30(4):208-210.

[13]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人物[M].北京:中华书局,1995:705.

[14] 吴崇其.中医人物荟萃·一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5]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卫生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44.

[16] 黄季耕.安徽文化名人世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37-40.

[17] 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18] 张其成.医古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

[19] 李济仁.新安名医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0] 范敬.新安“张一帖”家族医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105-106.

[21] 张其成.新安医学文化的当代意义——新安医学的文化学探讨之三[N].中国中医药报,2008,6:26.

(本文原载《世界中联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专委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1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