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传统中的和谐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养生之道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听者随着诗歌的吟诵进入了陶渊明绘制的一幅田园景象: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而一首诗吟罢后,张其成教授高声说道:“这就是和谐。”听者从诗中回过神儿来,恍然大悟,和谐二字原来就为此意。张教授是如此生动形象地把一个被政治大力宣扬的词汇解释得通俗透解。于是开场白就在诗情画意间直中主题。接着张教授从三大部分开始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生活。
第一部分 人心身的和谐
《论语》中有“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意为人为君子必做三戒,少时正当生理发育旺盛,要戒情色;青年生理心理发育成熟,产生独立意识并要求自我的发展,故容易有争强好胜之心,这种心态很易使青年人浮躁、树敌,所以要戒;老年时,人体各方面都衰弱了,但是由于经验阅历十分丰富,故对一些东西贪得无厌,这样就会使人在晚年不能舒适、安详,所以老人要戒得。
《老子》第十章有云“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思是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整态,使其不能分离,这样才能保持长生不老。从这些国学经典的几句话中,张教授道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身和谐思想。然后张教授又从中医的角度谈到了身心和谐。《内经》上古天真论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说明了人身心和谐可免受病痛之苦的含义。在讲述的过程中,张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中医是在干什么?”一时间听者无语,因为这次讲座的听众还算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中医,对于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然而张教授的答案却让我们一下恍然大悟,并搞清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医其实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思想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的中医学习过程中,因为他道出了中医的内核。
在后面的论述中,张教授提出了态度决定一切的观点,并且一语中的的指出在当代普遍存在着的两种心态。第一个就是“满”,满可谓是我们年轻一代体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态。正如孔子所说,壮年时血气方刚。我们,尤其是已经步入大学的我们,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更是独立意识逐渐形成,想尽快摆脱束缚,追求自我的实现。这就很容易自以为是,形成“满”的心态。张教授举了一些管理上的例子,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向其中倒水,势必就溢出来了。因此当一个人获得成功后要及时归零,这样从0到1,再从1到0,有了这第二步,才能再创辉煌。这一说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觉得如果用在我们学生之中,不如这样比喻,其实我们的杯中水并不多,然而“满”就好比是一个盖,假设杯子被盖上了盖子,水自然就倒不进去了。我们连0到1的第一步还没有完成,所以“满”得根本没有资本,就更应该戒除这个心态了。第二种不良心态就是“重”,重是在当代社会一直压抑人们生活的情绪状态。太多的欲望、太多的目标使得我们忙碌仓促、紧张急迫,累作为最能贴切当代人内心感受的词语频繁出现。速度飞快的大都市生活也给我们大学生的内心埋下了浮躁、急躁的种子,然而学习是一个踏实、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这种心态下永远都不太可能学有所成,1就会离我们愈加遥远。
第二部分 人与人的和谐
张教授从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开始说起,他讲到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仁爱与感恩的思想,使我不禁联想到前些日子政协委员呼吁中国要设立感恩节的建议。我们太轻易被爱了,因此我们忘记了去爱;我们太容易收获了,因此我们忽略了给予。物欲横流、功利心切的今天,我们真应该在心中清扫出一片净土,满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一切爱我和我爱的人们。也许这便是和谐了。
儒家在论述人与人的关系时还提出了五德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其中对于张教授讲的“信”字,我是感受颇深。考试诚信书的出现,助学贷款的停发都无疑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师生之间的互相怀疑,同学之间的胡乱猜测无不体现出大学生中存在的信任危机。低俗文化的广泛流传,享乐主义的大肆蔓延更是突出体现了大学生中的信仰危机。“信”字作为一个民族的道德底线,在当代社会时刻面临着被冲破的危险。我们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承担起“挽救民族”的重任吗?
第三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
张教授引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天人和谐思想。庄子在溪园山水林木中可能找到了这种感觉。在松林的葱郁中,静下来的时候,万物相通的感觉离会心处不很远;群山之间的紫气看见就有被钝化净化的欣悦,好像被带向了更加悠远的鸿蒙,容入万化以外的清净。
人乃大自然中沧海一粟,若要追求和谐,人必将顺应自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很好的写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张教授的讲座就此完结,但所蕴含的思想在我心中久久不去,激发起一些想法与大家共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