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长生,死气沉沉则伤身

标签:
行气玉佩铭养气郭沫若丹田张其成 |
分类: 养生之道 |
著名的学者郭沫若先生对这45个字作了释读,他释读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大意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缓缓往上长,与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极致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这样,天机便朝上萌动,地机便朝下萌动。顺这个方法施行则养生延年,违逆这个方法则伤害性命,招致死亡。
“行气,深则蓄”,即第一步是应该要深,深不仅是指呼吸要深长,更主要是指气要往深部行,往下沉,沉到下丹田,在下丹田积蓄。然后“蓄则伸”,气深行到下丹田蓄积起来,越积越多,积蓄到一定程度,气充盛后就会满溢,会自然地布散伸展开来,会往上长出来。气就这么长,长到头了就会“伸则下”,长到了上丹田的时候,气自然会又往下行,再次下行到下丹田,这个时候就要“下则定”,气要在下丹田这里定住。定住之后这个气自然就巩固住了,这叫“定则固”。所以,按照古人的描述,当养气的功夫练到一定时候,你会觉得这个气越来越实在,好像在下丹田那里有一个东西一样。根据古人的一些描述,有的人在下丹田这里练成的那个丹你都会摸得着,气在下丹田变实在了,变得很坚实。“固则萌”,气被炼得凝实之后,就萌发,会发芽,这里的描述其实已经和后来所谓的“丹道”很类似了。接下来,“萌则长”,萌发以后,气就继续往上长。往上一长呢,“长则退”,后人来解释这句话时,说这里长的是阳气,阳气往上长,相对应的就是阴气往下退。后世的丹道,对阳气怎么长、什么时候长,阴气怎么退、什么时候退,都有很详细的描述,在丹道里这些内容被称为“火候”,长和退都要讲“火候”,也叫“退阴符”“烧天火”。阳长阴退,阴一直退,退到最后,就只剩下阳气了,人就只剩下纯阳了,这就是纯阳之体,到这个时候就是“退则天”。天在哪里呢?人身上的天在哪里?人身上“天”就是头。再具体一点,“天”在头上的哪里呢?那就是在头顶百会穴,按照道教修炼的说法,当你把阴的东西全部退尽的时候,你这个纯阳之体可以从“天”这个位置出来,也就是从百会穴这里走出来了,这叫“出阳神”。
“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这个“几”就通木字旁那个“机”,这个“舂”就相当于关口的意思,天机的关口开在上边,地机的关口开在下边。后世有多种理解,有一种说法认为:天机的关口在上边,就在上边的百会穴,地机的关口在下边,就是下边的会阴穴。所以,这两个穴位非常重要,一个是天机发动的地方,一个是地机发动的地方。然后“顺则生,逆则死”,意思是说人要是顺应这个养气的思路,就能得长生,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养气的思路,那你就会死。
东方早报 2015-2-7 张其成
行气长生,死气沉沉则伤身
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5/2/7/1235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