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是养生的顶层设计

标签:
性命养生精气神儒释道张其成 |
分类: 养生之道 |
执一统万的养生窍门,在我看来,只能是养精、气、神,再往深一步凝练,就容易被当成说过头的话,容易引人误会了。但是,养生的根本主题是可以洞见的,只是“性命”两个字。
人活着,全赖有性命支撑,若要想青春永葆、长生久视,就必须在性、命上下功夫。丹道宗师陆西星说:“人之所以生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谓性,即无极也;所谓命,即二五之精也。二者妙合而人始生焉。”又说:“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性则无极也,命则太极也”。性是无极,是先天而来,既含天命所授又有来自父母的禀赋遗传,就好像俗话说:“天生就是干什么什么的”,就是所谓天性契合。命就是自身材质,属于物质层面、形体层面,这个东西是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自身材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养生成效,《悟真篇》中说:“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命对修炼也相当重要,因为养生的药只能在命中寻求。
性、命二字这样一诠释,就完成了养生的顶层设计,性是无极,设立了标准和追求,命是太极,落实了基础和起点。
性为无极,于是儒、释、道在此贯通。儒家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讲天性是善,后天作为、修炼的过程就是要继善成性。道家讲本性、质性,又有元神、识神,“本性者,自先天而言之,清静圆明,混成具足,圣不加丰,愚不少啬也。质性者,自后天而言之,生于形气之私,于是始有清浊厚薄之异”。道家的后天作为、修炼就是返还、回归天命之性。佛家则分别自性、迷心,《六祖坛经》说:“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后天作为、修炼则是照见本心本性,明心见性。其标准都是天命之性,天生存在于每个个体中的以善为主调的情感态度、清净无碍的照察智慧,其追求都是对天命的洞见、体认和践行。
命为太极,养生修炼于是有了落脚点和功夫起点,儒家讲养气功夫,讲视听言动的合理性,这些都是起手功夫,需身体力行。道家更是有一整套的命功方法(当然是与性功并行不二的),比如说采气、服饵、周天搬运等,这些身体上的运作不可或缺。佛家虽然少有谈及身体等个性化的问题,但是其理论中对如何措置自身,如何应对自身的种种烦恼,却无一没有恰当适宜的回答,更何况还有戒、定、慧这种实实在在的修行学问。
《东方早报》201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