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主导明清中医潮流(转文)
标签:
新安医学张一帖李济仁张舜华张其成 |
分类: 张一帖世家 |
|
|
新安医学主导明清中医潮流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家族链现象明显
新安医学的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师承相授,其中以家族传承为主,形成了很多的“家族链”。据统计,自北宋以来,世医家传3代至15代乃至30多代的家传名医“家族链”有63家,记载名医300余位,许多名医世家传承至今。
南宋的张扩,3代共5人行医,可以说是徽州最早的医学世家;张氏医学由“满田张”分支传到“定潭张”,在明嘉靖年代从张守仁开始,由于医术精湛,常一帖(剂)而愈,被称为“张一帖”,世代相传,由张根桂到张舜华、李济仁,已经传承了14代,久盛不衰而成为新安医学家族链的典型代表;2009年,李济仁已入选我国首批国医大师。此外,“黄氏妇科”、“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专科也因经验独特而年久不衰。
融儒释道于一体
医而好儒,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是新安医家的一大特点。据文献统计,新安医家兼及研医者中,由儒而习医者占70%。
新安医学以儒学为主,但并不排斥佛道。新安医家与道士、僧侣的关系很密切,许多是身兼道医、僧医两重身份。如程林为和尚,自称静观居士,程钟龄也皈依佛门,而孙文胤师从九华山天台大师习医而成名。新安医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地体现了儒家这一主流文化和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程朱理学的精髓,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渗透性。
新安医学具有极其浓郁的徽学文化特质,成为中医药科学遗产与徽州学文化遗产的交汇点。新安文化中,程朱理学、江戴朴学,乃至徽雕、徽皖篆刻等,都对新安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成为历代新安儒医的真实写照。
学派纷呈和谐融通
研究经典在《内经》研究方面,汪机的《内经补注》和《续素问钞》、徐春甫的《内经要旨》、汪昂的《素灵类纂约注》等在文字考据、训诂方面多有建树,是当今研究《内经》的良好读本;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明代的方有执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地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增强了原书的系统性、条理性;王少峰的《伤寒从新》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解,可谓《伤寒论》研究的集大成者。程云来、戴震、程玠、吴谦等诸多名家对医学经典也颇有研究,其造诣深邃,各具灼见。
创新理论陈嘉谟以对语写成的《本草蒙荃》是以韵语记药性,以便记诵,利于初学;江瓘的《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医案的专辑;方广撰成的《丹溪心法附余》是一部研究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程国彭的《医学新悟》总结“八字辨证”说,创立“医门八法”说;汪昂的《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创“暑必夹湿”说,为叶天士以后的暑病治疗建立了基本原则。
此外,汪机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开新安温补培元之先河;孙一奎对命门、相火、气、火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创“动气命门”,揭开了命门学说指导临床的新篇章;吴澄潜心研究虚损病证,创“外损致虚”说,与叶天士的“养胃阴说”相得益彰;余国佩创万病之源,提出“燥湿为本”说;郑梅涧创论治白喉“养阴清肺”说等,这些学派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对明清以来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冯立中整理)
(载《健康报》2014年2月2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