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其成
张其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698
  • 关注人气:2,5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的方向:继善成性(东方早报)

(2013-11-23 19:01:37)
标签:

养生

周易

张横渠

继善成性

张其成

星座

分类: 养生之道

   《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最本源、最本质的内容不外乎“一阴一阳”,阴阳运行变化就是道,道在人身上的承续就是“善”,“善”这种体现出人性光辉的“道”之所以完成、完满,所仰赖的则是“性”,人性是人得道的根基。《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的根本规定性来自于“道”,这种道是“天命”,人不可以与天命有一刻分离,如果能够离开,那就不是“道”、“天命”,遵循“天命”是得道,修养身心以保持与天命的和谐是教化。

  中国人讲养生,说一千道一万,不外乎“阴阳”二字,归根到底还是在天命、人性之间下功夫,所以养生所做不外乎“继善成性”,而且这一点上我们有楷模——张横渠张夫子。

  张横渠年轻的时候精力充沛,身体很棒,本来是立志要建军功的,他去范仲淹那里求职,范仲淹可能觉得把这么一个好苗子仅仅拘在军营有些不妥,就让张横渠回去读书。于是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哲学家,横渠四句至今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国学,学优秀中华文化,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目标,而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隐形的基础——养生。张横渠的养生实际上就是“继善成性”,他把“性”分出两个层次: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而且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须臾不可离,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所谓“成性”,就是由气质之性(善恶想混)向天地之性(善)发展,成性之前是善恶相混,“成性”就是袪恶扬善。成性的方法和原则就是“继善”,不以气质之性损害天地之性,不让气质之性遮蔽天地之性的体现和发挥。而反过来说,天地之性又必须落于气质之性,才能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天道渺渺,只有通过人的善念、善行才能看得见、摸得着。

  “继善成性”是中华文化的修养路径,也是养生的路径,在这方面张横渠的思路可以大致概括成三点:

  第一,根本路径是“变化气质”,方法是“为学”。张横渠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说:“强学以胜气习”,做学问、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一最大的益处,就是“变化气质”——发扬天性中善的因素,进而成就圣贤气象。

  第二,为学次第是由善人至贤人至圣人。张横渠不觉得每个人一上来就可以像圣人那样,他认为修养有一过程,道德修养、行为学习有一次第,这个次第就是先做善人,学习贤人,比如颜回颜子,即“学者须是学颜子”;再下一个阶段是道德修养日渐成熟,善行变成自觉行为,这时“雅意则直要做圣人”,自己也就是“贤人”了,所以要学圣人;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达到“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境界,这个就不是靠聪明劲学习能完成的。

  第三,这一路上的核心手段是“知礼”。首先要把天地之性从气质之性中厘清出来,承续天命之善,追寻气质之性中的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也就是这个剥离、承续、追寻的过程。接着要以天地之性来改造气质之性,将欲望置于天命的监控之下,这就是“变化气质”,而全部过程就是“知礼成性”——既有知性层面的厘清为学,又有行为层面的践行成性。

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3/11/23/108937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