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熹的养生(东方早报)

(2013-11-04 07:22:48)
标签:

朱熹

养生

修心

张其成

星座

分类: 养生之道

  朱熹的养生(东方早报)

   朱熹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位圣人,被视为中国哲学范式演进的关键性人物。研究历史,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学派的兴盛与学宗的养生不无关系。比如说朱熹,我们知道朱熹所处的年代贤哲辈出,比如湖湘学派的宗师张轼与朱熹年纪相仿,张轼曾主持岳麓书院而且学术声望及其学派的影响力远大于朱熹。可张轼不到50岁就逝世了,而朱熹善于养生,又持敬修习,精进不止,后来的影响力就比张轼要大了。

  朱熹的养生思想中处于学理根基位置的应该说是《周易》,朱熹把天地四时的变化看作是阴阳二气消长往复的结果,在《周易本义》中用十二消息卦来解释一年12个月的变化和养气要领。然后,天地四时的这种规律也会落实到人的一呼一吸之间,所以,朱熹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气就反映着阴阳的消长变化,而理则是一种本源性的、始基性的东西,在人身上类似于精神意识层面的本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等内容。养生抑或为学修养,都是从“养气”入手,到“穷理”终了。

  朱熹是全才(古时的贤达多是如此,对传统学术的各个门类均有所涉猎),清人全祖望说:“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出入佛、老后,自成一家,也同样是朱熹学说的特点。比如朱熹说人由“气”“理”相合而有了生命,朱熹认为“理”无所不在的思路和“佛性”本来就在的思路是类似的。更重要的是朱熹的养生归根到底强调的是“修心”,这一点和佛家禅宗重视心灵洞悟完全一致。比如朱熹认为心是人的根本,他说:“此心泛滥无所收拾,将甚处做管辖处?其他用功总嫌慢,须先就自心上立得定,决不杂,则自然光明四达,照用有余。”心收拢了,没有杂质了,其他功夫才可能显出效果来。

  今天从操作性的视角来归纳朱熹的养生,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修心”,用朱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明天理,灭人欲”,所谓的“灭人欲”就是消除多余的欲望,防止纵欲。其次的方法是“格物”,这种“格物”是在身心上体验,不是站在“物”的外面去剖析、观察,而是融为一体去感受,两宋时候的“格物”有一个很好的设置——书院,在这里贤哲会讲,师生共修,是学习修养,是文脉传承的担当,也是养生实践。再次就是“修心”、“格物”的深入和推而广之,深入进去就是“穷理”,要穷理就要持敬、专著地下功夫,穷理的外在表现第一条就是穷人伦之理,也就是道德信仰的健全,对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有担当。而朱熹的养生到最后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内化成一种基本素养,而这种气质、境界,绝不是单单懂得医疗知识或者儒学经典能解决的,朱熹把这种状态描述为“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从近处做去,笃行下去,自然有了圣贤在我身的气象。

 

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3/11/2/1083768.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