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教训:“热”时养生3总则(东方早报)
(2013-08-05 09:11:32)
标签:
夏季养生暑热黄帝内经张其成星座 |
分类: 养生之道 |
中医学认为“热”是邪气的一种,侵犯人体会使人得热性病证,如发热、面色潮红、眼睛红肿、小便黄而热、大便干燥、皮肤失去润泽、口干渴饮等等。“热”的程度更厉害一些的,中医称之为“火”。“热”、“火”都有内外之分,为了与人体外部的火热致病因素相区别,由人体内部阴阳失调而生的“热”、“火”被称为“内热”、“内火”。如果“热”、“火”邪气太厉害或者人体太虚弱,抑或患病后失治而听任热证发展,就有可能引起“热厥”——因此而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完全逆乱了,出现四肢冰凉、大汗淋漓、神志不清等症状。既然中医认为热性病证的原因是“热”,解决也针对火热之邪想办法,比如用凉性的药物治疗,用滋润的、补充水液的药物调养等。
至于夏天的暑热邪气,中医则另有命名,称之为“暑”邪——一种热性程度高且兼夹湿邪的邪气,这种暑邪的本质特点就是南方湿热地区暑天给人的感觉——裹着人热,令人避无可避。所以,可以说为了消暑,古人也是挖空心思,总结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比如,古人认为冰(冰冷的水)可以用来降温,但不能用来吃喝,因为冰冷的水进到肚子里,会“冷热相搏”,导致拉肚子;太阳暴晒得很热的石头、凳子之类,不能立马坐上去,因为这些热邪淤积到屁股肛门处,会导致生疮;从很热的环境中回来,或者从身体很热的状态中下来,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浴,立即吃喝凉的东西,因为这些冷的东西会“激身,能杀人”……
古人的消暑生活常识很多,归结成指导性原则,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躲开“热”。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非得要到高温环境中去,也要采取防护措施,决不能顶着日头暴晒、顶着高温硬扛。
第二,舒缓“气”。《黄帝内经》说夏季的情绪要领是“使志无怒”——不要发怒,这是很有道理的,火热之气的秉性是躁动、耗散的,这种情况下,保持情绪的和缓稳定尤为重要。
第三,调养“心”。中医认为火热性质的夏季对应的脏腑是心,所以这个季节调养的入手处就在心。比如《遵生八笺》说夏季吃的方面要“减苦增辛”(因为夏天火多而克金,要增辛养肺),还可以食蒜以遏制热,同时“禁饮温汤,禁食过饱,禁湿地卧并穿湿衣”;运动方面则有专门的心脏导引法。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24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