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2013 年/7月/8日/第007
版 中药
本报记者 李瑶
6 月30
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岐黄论坛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在会上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前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使之更顺应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期待、经济社会进步的新要求,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当前乃至未来中医药发展的重中之重。”
传承与创新
陈竺认为,只有好的疗效,才能有条件和能力与西医药并重;只有凸显特色优势,才能与西医药优势互补,共同担负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历史重任。必须始终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紧紧围绕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始终遵循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注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应用,建立一批中西医学汇聚的转化医学中心,通过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方面积极性,加快中医药学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医改“强基层、保基本”的优势,和卫生计生部门机构改革的机遇,以省为单位甚至以大区为单位进行前瞻性的大规模队列研究,从而积累必要的科学数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生命观、健康观、医学模式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不断拓展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领域,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能力。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始科技创新潜力的重要领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指出。
“‘还原论’指导下的西方药物研发方式越来越难以发现新的药物,高通量筛选方法正受到挑战,而具备‘整体观’思想的中医药正逐步受到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
“抑制一个靶标不足以引起表型的改变,甚至可能激活疾病系统的另一个相关蛋白,以保护系统功能的稳定,从而导致药物失去功效或产生毒副作用。”一位与会临床专家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某些疾病并非只由某一个致病因素或某一个基因构成。“多靶点、复方药物已成为21
世纪国际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张伯礼表示,而在这方面中药具有天然的优势。
GSK、赛诺菲等国际制药巨头频频进军中国的中成药领域也验证了这一点。据悉,GSK 近期已完成一批复方中草药研发项目的收购。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药效物质不明,作用机制难以阐述清楚,仍是中药的短板。
创新网络药理学研发
事实上,在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国内中医药科研工作人员也做了颇多尝试,如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等。
近年,系统生物学研究显示在系统层面发现靶向疾病相关网络的多靶点、多组分药物的可能性。基于系统生物学的支撑,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方法——网络药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国际上新药研发的流行趋势之一。
清华信息科技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李梢提出了“网络靶点”的概念,作为研究中药网络药理学的一个切入点,其方法和概念的核心是将发现病\证\方映射于分子网络,然后基于分子网络发现病\证\方机制的一系列计算方法。据李梢介绍,通过这种方法,已从中药方剂中发现多种抗血管新生中药成分组合。
中药研发的一个难点是无法理解中药方剂复杂的化学体系与病症复杂的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入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很可能提供一种与传统以大量试验为基础的“试错”研究方法不同的思路。
“目前,国家支持的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在网络药理学方面部署了两个大项目6 个子课题,全部是中药。”张伯礼透露。
全文见: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3-07/08/content_19513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