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于无常便可得清净
世事本无常,连自己的生老病死都很难在自己的掌控中,遑论外在环境和别人的心。无常就是变化,比如晴朗的天转瞬间就会下起瓢泼大雨,本来被引为知己的朋友到头来却与你为敌,本来是祸事却转而因祸得福,等等。人时时处在不停变化的世界中,有的人被生活中的变化牵着鼻子走,内心无所适从,有的人却能坦然看待这种无常。今日的花,明日就会谢;今日的友人,明日就可能与你为敌;今天的财富和美貌,明天就会成为人生的累赘,让人负累;如此种种,让人喟叹。然而,虽对此现象有类似的感伤,但不同的人基于此而得出的人生结论,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却有极大的不同。
第一类:消极避世。因为掌控不了生死无常,就认为命运是无法掌控的,于是就不作努力了,放弃自己,日子浑浑噩噩,听从天命,不去寻找存在的价值。看起来虽然是活着,但是毫无生趣可言,毫无灵魂可言,更谈不上心灵的修养。岂知,“天命”并非就让人自我放逐,越是如此生命愈加无光,能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类:寻求暂时的慰藉。沉迷于烟酒等事物、寻求解脱的人大概就是了。这样的人也并非不入世,只是常常被生活的无常所困扰,但却不积极提升心灵的修为,而是借助外力麻痹自己,试图忘掉烦恼,来求得暂时的宁静。可是无常并非不去想就能解脱,也不是借助外力就可以忘记和忽略的,最终酒醒时还是超脱不出世间的种种无奈。
第三类:唯利是图。入世的心总会因世事的各种不如意而痛苦。他们眼里看到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将积极享乐,追求成就作为人生目标。无疑地,这些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干将,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功绩是不可抹杀的。可惜的是,太过追求浮华权势的人生态度未必带来美好人生,美好的理想也往往因不切实际而饱受挫折,由于缺乏对人生真相的冷静考察与反思,虽有宏图大志,但执着越多,失落就越多。事实上,就算强如项羽,也只是一时风光;即便志在必得的曹操,也避免不了经历各种背叛以及丧子之痛等庸常的痛苦,始终无法摆脱心灵的束缚。
以上的种种人生态度(当然不止这几种)都属于相对消极的,正如分析中指出的,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无法从无常带给人的不自由中解放出来,因此就永远会有种漂泊之苦。
各位可能会说,我又不是佛,哪那么容易摆脱无常带来的人生困惑?但按佛家所说,每个人都是佛,是菩萨,只不过还未悟道,是未得道的菩萨。那么获得解脱的圣人与同处世间的凡夫有何不同呢?佛教认为,对普通人来说,顺境中容易增加贪念,受苦时容易增加嗔恨,不苦不乐又会增加愚痴;对于得道者来说,“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第470经)。可见,大家经历的也许相似,但感受到的和做出的反应却有很大差别,关键在于明白的人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于是不再有所执着,就得到了自由,得到了超脱和心灵的清净。
是否只有菩萨才算得道,凡人就只能在人欲中受煎熬呢?首先,你可能要问菩萨是什么样的人呢,简单地说,是上求佛道,下济群生者。菩萨发心,往往因为不仅感觉到自身所受诸苦的煎熬,更产生了对众生的深切同情,从而产生了普度众生的大愿。对于喜欢佛学,又并未深入的人来说,要做到尽量多地为众生服务,为求道精进,的确是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我们能获得的是迥异于俗世悲喜的纯净愉悦。重要的是不避世,不试图硬生生地摆脱无常的世间,而是在当下远离贪念,求得内心的平静。
现下有许多为慈善而努力终身的人,其目的不是为了给自身谋福利,而是以他人的福祉为先,超脱了私心,不为利益,以己心推人心,这就是一种对抗无常的修行。无所求就能无所苦,也许帮助别人自身也要奔波劳碌,但是心灵必然是清净无负担的,福报也会不断累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的无常观并非如世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悲观消极、教人出家避世的,相反,它承认人有能力与权利去追求最高尚最深刻的快乐,即无私和施与,并指出了可行之路。如果抛却某些人因理解偏颇,所行不当带来的不良影响外,其积极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人亦更为尊重、关心。心若不净,容易得病,心病是比身病更难医治的,佛家养生更重养心,人在世间而有一颗相对出世的心,身虽要处理繁杂琐事,但因有了佛家的信仰为支撑能不心劳,就可以笑看人生各种变故,只当做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提高修为的一种历练,如此便能处变不惊,更能从容地对待人生。

张其成国学养生系列之一:《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张其成国学养生系列之二:《易经》养生大道
张其成国学养生系列之三:道家养生大道
张其成国学养生系列之四:佛家养生大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