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全国政协委员国学道德信仰书院张其成 |
分类: 大易之道 |
肩上扛起人民对教育的期盼
——新任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风采录
对于即将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来说,新的5年任期,既是一份希望、一份憧憬,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哪些问题他们最为关注?他们将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尽哪些努力?“两会”前夕,本报将以人物风采的形式采访部分新当选的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集中“亮相”,从他们的关注和使命中,展望教育未来。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哲学博士,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张其成国学基金发起人。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记者 张惠娟
记者:当选新一届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可以说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又肩负起一个重要职责。当选之初,您有何感想?
张其成:就个人感受而言,这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人民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主要职能,政协委员有责任代表大众发出声音,建言献策。要努力做扎实两点:一是到一线去做深入调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二是要积极思考,化繁执简,揪出“病根儿”想对策。
记者:去年十八大胜利召开后,“让人民满意”成为教育发展的目标。那么,在此背景下,走上今年“两会”舞台的新委员身上自然也承载着更多的期待。您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什么?您对“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何建言诉求?
张其成:我最关注是当代教育怎样最大限度回归教育本体功能的问题。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化人心、培养人格、完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现在的“应试”教育却有所偏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成人还是成才上,现代教育更关注成才,忽视成人。所以我认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体功能,不再只重知识灌输、技能传授,更要重视人格、人性、人生的养成,也就是说要先成人后成才。这一点上我觉得应该借鉴“书院制”模式,注重国学的教育,要建立健全各层级的国学教育体系。
记者: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潮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从各大著名高校开办国学班,到《三字经》、《论语》进入小学课堂;从“百家论坛”在电视上的走红,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国学书籍……中华传统文化似乎正迎来一次全面的复兴。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张其成:我并不认同“国学热”这个“诊断”,所谓“热”就是发烧了,是病态。但事实上国学还远远达不到普及的程度,现代人对国学的经典究竟了解多少?对国学的精神究竟掌握多少?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是好事,反映了大众对国学的需求,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曙光。
记者:但是,在国学热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有些高校大学生却面临精神信仰缺失的危机,您认为,如何发挥教育的功能,让大学生树立精神信仰?
张其成:当代社会最大的危机就是信仰危机,没有精神信仰、没有道德信仰。信仰指向发生偏差,相当多的人只信 “钱”和“权”,于是种种社会乱象也就随之而来:精神迷茫、空虚、甚至自杀、缺乏道德自律、假冒伪劣、没有公信、互信、自信……
记者:在今后新5年的任期中,您对自己的履职有哪些要求,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张其成:我在今后5年履职时会围绕全民国学教育、中医药高等教育做调研,写提案。一定恪尽职守,多到教育一线去调研,发挥业务专长,不因业务繁忙而降低履职要求。
期待中国教育回归其本体功能,教化人心,培养人格,解救信仰危机,提升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