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2010-12-16 21:49:06)
标签:

祝福

鲁迅

祥林嫂

道德暴力

杀人团

杂谈

——《祝福》的道德暴力解读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用“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来指称用节烈观束缚、压迫女性的秉持某些社会道德观念的群体,他们没有具体的对应的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也没有具体的道理可讲。“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一名称恰好可以概括道德暴力的特征:可摧残人致死;参与者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们是在残害他人,甚至认为自己在帮助他人改进或完善道德;在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创伤之后,却又找不到道德暴力具体的施加者,也很难要求其负起一定的责任。

一、道德杀人

鲁迅塑造的祥林嫂被视为是在神权、夫权、族权的压迫下致死的旧中国妇女的代表。而这压迫的具体的作用机制,以往的研究中却基本没有涉及。祥林嫂之死可归因为“礼教杀人”,而杀人的手段正是道德暴力。鲁迅文本中的道德暴力的施加者正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关于祥林嫂之死,小说中借短工之口说出了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穷死的”。而原本力气又大、人又勤劳能干的她完全具有自己谋生的能力。两次丧夫后的她依然有谋生计的职业——在鲁四老爷家帮佣,而她沦落为乞丐的直接原因是她不再能胜任女佣的工作,“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记了去淘米。”[①]而她精神变得如此糟糕的原因正是因为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坍塌了,她存在的价值仅仅是将她的痛苦供他人嘲笑、把玩,而甚至于“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②] 祥林嫂也试图用捐门槛的方式来赎罪,重新获得他人的接受与认同。在祥林嫂捐完门槛之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③]但她精神折磨的解脱并未持续多久,在发现自己依然因为不贞不洁不祥而没有准备祝福的资格后,“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④]自此,祥林嫂彻底失去了精神的支撑,终日消沉于有罪且死后将被阎王锯开的恐惧中。在鲁镇的街头遇见“我”之后,仍怀有一丝生的希望的祥林嫂希望能从见识多的“我”的口中获得能消减她的恐惧与罪恶心理的可靠的话,而“我”支支吾吾的回答让她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于是殒命于祝福之夜。

道德暴力对人的压迫不会像直接暴力那样赤裸裸,而是用道德舆论等看似温柔的方式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折磨,祥林嫂正是在这种“看不见的地狱”中郁郁而终。“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刻画的不只是祸国殃民的罪人,也包括祥林嫂这种被认为道德上有缺陷或有罪的人。

二、无主名的责任者

祥林嫂的摧残者没有具体的责任人,是向她蹙眉的鲁四老爷?是不让她参与准备祝福的鲁四太太?是告诉她将来进了阴司会被锯开的柳妈?还是鲁镇街头用又尖又冷的笑影迎接她的鲁镇人?既是他们,又似乎不是他们。他们每个人都用一丝丝的鄙夷孤立着祥林嫂,一步步地将祥林嫂推向死亡。

道德暴力之所以很难找到具体的直接责任者,是杀人团的杀人行为并不凶狠也不血淋淋,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一点点吞噬祥林嫂的精神。如再嫁后又丧夫的祥林嫂回到鲁镇后,“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⑤]镇上的人们看待祥林嫂的目光显然已戴上了有色眼镜。祥林嫂尽管可怜,但人们却觉得她不值得同情,因为她是伤风败俗的人。祥林嫂抗婚时一头撞上了香案角上,留下了一道伤疤,而那道伤疤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变成了“耻辱的记号”,与那伤痕相随的是人们的讪笑,“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⑥]

从柳妈的口中,人们看待祥林嫂的再嫁是“落了个大罪名”[⑦]。而柳妈给祥林嫂提供的赎罪的建议是,“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⑧]这建议暗示着道德上有罪的祥林嫂只有被千人踏万人跨,才有可能赎清罪孽。门槛作为人的替身,要承受着他人实实在在的踏与跨;而道德上有罪的人,也要承受着千万人语言、神色、态度上的践踏。千万人的道德践踏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既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也很难说千万人是在有意识地残害祥林嫂。

三、集体行为的无意识

柳妈作为扼杀祥林嫂生命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一员,她的不杀生的“善女人”的身份让她的形象愈发显得复杂、具有讽刺意味,也更凸显其残害祥林嫂的行为的无意识。我们不难透过柳妈而看到她所隶属的这个“杀人团”的思想特征——“无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无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无意识就是他们的意识,无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他们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就其本质而言,他们不同于封建统治者之维护这种思想和道德,他们在这种维护行动中并得不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的行动就其总体而言是无目的的,假若有其私利考虑,他们便必然落到获小利为大害的境地,而这个大害又是他们意识不到的内容;他们不同于封建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只被传统习惯推动着,没有也不想为他们的行动找到更多的理论根据。他们的力量不来源于思想的质,而来源于存在的量。”[⑨]

正是在柳妈、鲁四老爷以及形象模糊的鲁镇人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中,祥林嫂被打为另类,甚至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集体道德暴力又通过祥林嫂自身对其的认同,产生了祥林嫂自己对自己的精神折磨,我们姑且可以名之为个体道德暴力。当个体的道德状况与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偏差过大时,个体会产生深深的自责、焦虑感,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行为。祥林嫂正是在外界的嘲讽与自我的精神恐惧中亡命。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成功地制造了一起谋杀,而那磨刀霍霍的声音似乎今天仍不绝于耳。

 

 

 

 

 

 

 

 

 



[①]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7

[②]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5

[③]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7

[④]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7

[⑤]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4

[⑥]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7

[⑦]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

[⑧]丁华民.鲁迅文集第二卷——彷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

[⑨]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