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啸山庄》 小说和电影之比较

(2008-06-02 20:34:06)
标签:

《呼啸山庄》

影视文学

不同

艾米莉·勃朗特

文化

分类: 原创

小说《呼啸山庄》与电影《呼啸山庄》内容简介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弃儿希斯克利夫在利物浦的大街上被好心的恩肖先生捡起,抱回家收养,与恩肖的儿子辛德雷和女儿凯瑟琳在一起生活,辛德雷讨厌希斯克利夫,而他的妹妹却喜欢希斯克利夫,恩肖死后,辛德雷成 了一家之主,把希思克利夫当仆人和佃农对待,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半百般侮辱,虐待他。与此同时,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由于性格和爱好上的一致而成为最好的朋友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情。邻近的富绅之子林顿向凯瑟琳求爱,频繁登门拜访,凯瑟琳对他表示了好感并决定嫁给他,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凯瑟琳嫁给了林顿。希思克利夫也发财回来,同时实施报复。辛德雷因丧妻而染上了酗酒和同赌博的恶习,希斯克利夫引诱他进一步堕落,轻而易举地占有了他的全部家产,并将他的儿子教唆成一个文盲和无赖。希斯克利夫利用欺骗手段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婚后百般虐待她。凯瑟琳在病疼中生下女儿小凯瑟琳后去世,伊莎贝拉在认清希斯克利夫的真面目后也离他而去,并生下了儿子小林顿。后来,伊莎贝拉列死去,儿子被希斯克利夫夺回到自己手中,并诱使他与小凯瑟琳相爱。在林顿病重之时,他设计劫持了小凯瑟琳,强迫她与自己的儿子小林顿成亲,吞并了林顿的全部家产,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小林顿不久死去,小凯瑟琳与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产生了爱情。与此同时,希斯克利夫被凯瑟琳的鬼魂缠绕得坐卧不宁,不思饮食睡眠,他从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凯瑟琳的那双眼睛 不愿再阻挠他们的爱情,在抑郁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1939年由William Wyler导演的《呼啸山庄》改编自原著的前十七章,正如电影宣传词所写“最极端的爱夹杂着最极端的恨,宛如燎原之火,既烧伤了别人也灼伤了自己。疯狂的复仇在爱人的呼唤中土崩瓦解,徒留下令人神伤的遗憾……”荒凉的旷野、阴霾的天空、呼啸的寒风、癫狂的爱情给整部影片蒙上了一种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感觉。黑白的摄影手法配上阴郁的背景音乐让人立即进入三十年代经典大片的氛围。影片开始那个奇异而震撼的场景让人过目难忘:空旷的荒野上呼啸的寒风夹杂着暴雪席卷了整个山庄,幽灵的哭泣声在风中回荡。整个画面让人有战栗的恐怖感。整部影片截选了两人爱情历程中最感人的部分,大段大段的精彩对白真实反映出了为爱情煎熬的灵魂。导演对影片结束精心的设计让观众回味无穷:希斯克里夫终于和凯瑟琳的灵魂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漫步,没有仇恨,没有名利,没有世俗,惟有真爱……

 

电影与小说的“和而不同”

   小说和电影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电影将小说的后半部分即凯瑟琳死后的故事全部删去,以凯瑟琳的死作为影片的高潮,戏剧冲突在此达到顶峰。凯瑟琳在希斯克利夫的怀中死去,两人眺望他们见证曾经幸福的原野,凯瑟琳是带着期待和忏悔死去,怀着童年的记忆死去,这种安排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女主人公的怜悯,从这个角度说,影片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化解了矛盾,影片的改编还是立足于冲突的融合。
   限于电影的时空要求,影片无法展现主人公第二代,虽然遗憾,但是此番改编是合理和成功的。整部片子剧情节奏是紧凑的,故事随着人物的感情渐入佳境,很难压缩足够的空间,以便提供给后代演绎他们的爱恨情仇。而小说则不一样,可以游刃有余的完成更宏大的叙事。所以在小说中主人公第二代跨越了父辈的爱与怨的结合昭示着爱的伟大力量终将带来幸福的曙光,这样的的结尾完全再现了冲突的真正融合。所以,从主旨上原著和影片是相契合的,这种改编既尊重了原著精神,又反映电影的要求,无疑是成功的。主旨的“和”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正是电影《呼啸山庄》的一大亮点。

                    小说与电影的环境不同寓意

 

   小说中的风暴和宁静分别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状态的两极。当着两极遭遇是必然挥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冲突的过程也是不断交会和融合的过程,“环境的异变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着性格的矛盾运动,构成性格双向可能性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背叛自己,有回归自己的过程。”环境的冲突提供给他们爱情和性格冲突的背景,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希和凯都经历了背叛自己再回归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痛苦和挣扎,但让人觉得是他们性格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而又无可奈何。

影片的环境描绘充满寓意。呼啸山庄是野兽派是印象派,是自由的山野之气,呼啸而过,迅猛有力却也有着使人呼吸急促的力量。呼啸山庄的住户,他们常常遭受强烈情感的撕扯,因而他们情感的表达更外露更真实。所以,这个看似荒凉偏僻的山庄,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这个生命力是充满原始、野性的和具有异教精神的,而画眉山庄却是巴罗克是装饰派,美丽、优雅和宁静的,但缺乏生气,如一潭死水,让人感到压抑。

   小说《呼啸山庄》是最早采用倒叙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之一。艾米莉采用戏剧性结构,通过让外来房客洛克乌先生和熟稔两个家族命运的老仆人丁耐丽作为第一和第二叙述者,来讲述生在两代人身上错综交繁的故事。同时她熟练运用盛行的哥特式技巧,营造出风雨交加的夜晚的故事,盘旋不去的幽灵的哀怨,逐步展现一个神秘的封闭世界:孤独的山庄,和谜一样孤独的心灵。使一部爱情小说有了侦探及恐怖小说的吸引力,生发出特殊的美感。这部小说更大的魅力来自它深沉的悲剧之美,来自于追求精神世界的人性力量,来自那绝无仅有的自然的荒原世界,来自于约克郡荒原上那躁动不安,像风一样狂放的的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的精神,既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的理想,也是艾米莉的灵魂

 

 

小说与电影创作背景的不同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年幼丧母,生活窘迫,所有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父亲的熏陶。

艾米莉是三姐妹中最有个性和最富才华的一个,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虽不懂政治,却十分关心政治。她鄙视一切世俗观念,一生始终按照她自己的意愿生活。在短暂的一生中,她曾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曾向往爱情,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可是,在这冷酷无情的父权制社会里,“她饱尝了辛酸和疾苦,青春的火焰在寂寞中泯灭,美丽的憧憬在黑暗中消失。她感到忧郁、孤独,呼啸山庄》是在一个野外的小作坊里,用相当简陋的工具,对粗糙的生活材料进行加工凿成的。

带着对父权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体验,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勾勒了一幅父权制社会的畸形图景:在父权制等级观念和性别观念的腐蚀下,人们的思想被束缚,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停滞不前。同处于社会边缘的无产者和女性受尽凌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扭曲了人性,做出了种种恐怖的事情。结果,《呼啸山庄》虽然与《简爱》同年发表,却不像《简爱》那样受到舆论的普遍赞扬,而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她的手笔一经问世,便遭遇到了世界性的震惊与哗然无庸置疑,艾米莉的思想和当时她所处的时代根本格格不入,她的不动感情的尖刻遭到了谴责。然而,她确实写出了她所生活的那个父权制社会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艾米莉实际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女性主义社会批判,她终将唤起人们对父权制社会制度的警醒。

   而1939年出世的黑白影片《呼啸山庄》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神奇画页。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是美国电影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端。也是奥斯卡历史上的丰盛一刻。同时荣获了当年八项奥斯卡提名奖,这一版黑白影片《呼啸山庄》的悲情改编拍制是相当成功的。它不仅为电影观众提供了一部内容丰富的人生浪漫史,而且在把一部普遍认为是非电影化的优秀小说改编成电影方面,显示出了电影艺术的独特表现魅力,从而使本片成为20世纪银幕上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

   虽然背景截然不同,但最后都为世人称道。几百年后的今天,她的价值终于得以体现,《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确立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评论说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 翻译家杨苡说“艾米莉的小说看似杂乱,人物的性格、言行和事态发展大违常情,然而,情感的激烈、缠绵、无奈真是惊心动魄,令人有生死相许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梦中的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