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4d1958b7x855932b7dca2&690——浅析《红楼梦》女儿之史湘云" TITLE="只恐夜深花睡去 ——浅析《红楼梦》女儿之史湘云" />
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初次读《红楼梦》是很曲折的。当时很小,大概还是上小学的年纪。读到“探春远嫁”那节,哭得死去活来,就把书丢了;过了几个月,又拾起,看到“晴雯死,将那长红指甲折断,给了宝玉”时,哭到断肠、不能自已,又罢了……如此往复,整整耗费了将近一年多,才勉强将这本“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看完。那感觉,就如同香菱所言“口中好似含有一颗千斤重的橄榄”唇齿留香,余香满口。
倘若要问我,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一个人物?啊!这真的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曾因爱过孤傲高洁的黛玉,而一字不落的背过整首的《葬花辞》;曾因爱过“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而极力临摹她的“扑蝶”;曾为“探春远嫁”而哭泣,也曾为“晴雯撕扇”而痴笑;佩服过凤姐的杀伐决断,惊叹于宝琴的才华横溢……甚至还曾想过,哪年下雪天,穿着大红猩猩毡跑到妙玉的栊翠庵,乞一枝红梅来!哈!那些童年的想法,如今想来,真真觉着好笑,可一旦回忆起来,也却很有意思。
已经好多年没有读《红楼梦》了,最后一次通读,大概是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吧。是了!对于《红楼梦》这本书而言,无论什么时候读,也无论读多少遍,都是不会烦闷的。仔细想想,大的段落还是记得的,比如“黛玉进府”、比如“黛玉葬花”、比如“宝黛共读西厢”……这些虽然经典,说得人多了,难免就俗了。而有一些过场的细节,因年代久远,也难免遗忘了。可其中有两个情节,至今仍还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巧的是,这两处,都跟史湘云有关。
香梦沉酣
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在很多章节里可谓是“惜字如金”,特别是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可对于湘云睡觉时的一段情景描写,却不惜重墨、细致入微,让人看后百转千回。
“……只有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着那—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湘云一般愿意和“宝姐姐一起”睡,与黛玉同房的仅此一次。庆幸的这一次,让我们得以窥探到一个如此娇憨的女儿。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这是富家千金小姐应有的仪态,也反映出黛玉凡事仔细小心的性格。而再观之旁边这位,头发散乱倒也罢,可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也就未免太失态了吧?!这哪是一个闺中千金应有的仪态呢?这就是湘云,连“睡觉都不老实”的“憨”女儿。曹公将一“憨”字赐予她,不同于金庸笔下的郭靖那呆傻般的“憨直、憨厚”,而是“娇憨”,一如“小女儿”般可爱的“憨态”。
湘云性情开朗爽快,不拘小节。同黛玉一样,她父母双亡,跟随叔叔婶婶长大,虽说都是寄人篱下,可她却不像黛玉那般天生敏感。她有着如同男儿一般的旷达胸襟,很多评论家把她称之为“江湖女儿”。芦雪庵起诗社时,他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豪爽的如同男子。黛玉半开玩笑地戏谑她:“罢了罢了,今儿个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边吃边回敬她说:“你懂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这会子,我们在这儿腥的膻的大吃大嚼,过会儿便是锦心秀口了……”果真,没过多久,便上演一出“黛钗二人合力大战湘云”的好戏,不怪乎宝钗说:“今日云丫头的最多,多亏了那块鹿肉的功劳……”可见她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其精灵不再黛钗之下;喜欢湘云的诗句,处处透着快意与舒心:“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对菊》)、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供菊》),就连那年中秋,在凹晶馆里与林姐姐对诗,一句“寒塘渡鹤影”,脱口而出,为那个凄凉、清冷的夜晚,平添几分独有的灵动。
憨湘云醉卧芍药裀
同样是描写睡觉。而这一次的描写,几乎让人沉醉。“憨湘云醉卧芍药裀”,是一幅名画,历代文人墨客,总是愿意不厌其烦的细细临摹。它不该是工笔画,一只麻雀都要一笔笔细细描绘,它应当是大笔泼墨,就如同画牡丹一样,饱满而又明艳,这样才符合湘云爽朗的性格。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大团、大团的芍药花包围着,香腮红润、睡眼朦胧,这么一尊娇滴滴的睡美人,怎能不惹人怜爱?且听她梦中的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多么清丽明快!犹记得,那次是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的生日,席间众人划拳行令好不热闹。一时湘云赢了宝玉,古灵精怪的她,要求酒面为: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一句古文,一句旧诗,还要一句老黄历上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而酒底,要这席上合乎人事的果菜名。真真是个鬼丫头,啰里啰唆一大堆,这倒也符合她爱聒噪的本性。席上黛玉和湘云,各自做了一套,因为暗含了二人以后的命运,甚为凄凉。倒是湘云醉卧时的这首,轻快脱俗,别具一格。
乐中悲: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见惯了黛玉每次的垂泪,亦听过宝钗为哥哥担忧的话语,也怜惜过探春因赵姨娘招惹饱含恼怒的泪光……可从来都没有看过湘云哭泣时的模样。她好像天生一副乐天派,如同一个天真无暇的女儿,整日嘻嘻哈哈、不知忧愁。她每次到贾府来,总要上上下下备齐东西,虽说都知道她送的“那点东西不值什么,可难为的是她的那片心”。有人说,这是她为了能使上下关系融洽,而使得小伎俩。这么说,也不为过。比起黛玉的孤芳自赏,宝钗的上下逢源似乎更加符合礼仪。只是对于湘云来说,好像从来不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小姐姿态。她同丫鬟翠缕在园子里谈论阴阳,翠缕在一旁喋喋不休,而湘云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大谈阴阳之论。此情此景,犹如一幅师生讨教图,好似姐妹一般平等,丝毫没有主仆等级之分。
和“红楼”众多女儿一样,湘云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小毛病。比如“口吃”,常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说话不经大脑,常惹林姐姐生气;她跟黛玉之间的对话,总是酸溜溜的,可能是因为她自幼就跟贾母住着,后来黛玉和宝玉也跟贾母一起住,一时徒生几分姐弟夺宠般的嫉妒心,这也恰好与衬得宝黛二人早熟的慧心……
一曲“乐中悲”无意间道出这个“开心果”的凄凉结局。最后她是嫁给卫若兰,还是去当了歌女,或者跟了宝玉?!不得而知,也不愿知。
想着宝玉生日那年,湘云抽的签名是“香梦沉酣”,画的是海棠,背面提的是“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张醉海棠的俏模样,又浮现眼底。
昨日的欢声笑语,至今仍还历历在目。只一恍眼间,便“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徒留得“几缕浮云,一湾逝水”,供得后人凭吊凭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