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多义实词推导记忆(上)

(2012-12-31 17:03:00)
标签:

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多义实词推导记忆(120)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guó):国都,首都→国家

推导提示: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国家() 忧劳可以兴(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周代诸侯国() 见例句 夫六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汉以后王侯的封地() 时王骄奢,不遵典宪。(《后汉书·张衡传》)

2.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bǐ):边邑→鄙陋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见例句(此句中“鄙”活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②鄙俗、浅陋() 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③表自谦()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焉用郑以陪邻

(wánɡ wú):逃跑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灭亡;生命失掉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wánɡ”:

①逃亡,逃跑() 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不可不语。(司马迁《鸿门宴》) 追(动词活用作名词,逃亡的人)逐北,伏尸百万。(贾谊《过秦论》)

②灭亡() 见例句 燕虽小国而后(苏洵《六国论》)

③失去,丢失() 诸侯之所,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读“”:

④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以应。(《愚公移山》)

4夫人之力不及此

(wēi)

微小,细微

推导提示:“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微小、轻微() 雨,复以小艇游庙中。(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②卑微、地位低() 今臣亡国贱俘,至至陋。  (李密《陈情表》)

③衰微()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韩愈《祭十二郎文》)

④无,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例句

5.失其所与,不

(zhī zhì):知道,了解,懂得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zhī”:

①知觉() 其无,悲不几时。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知道,懂得() 怅然遥相望,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人非生而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所 赖君子见机,达人命。(王勃《滕王阁序》)

③相知,交好()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汉书·苏武传》)

(2)通“智”,读“zhì”:

④智慧() 则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⑤明智() 见例句

《荆轲刺秦王》

6.秦旦暮渡易水

(bīnɡ):兵器、武器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兵器() 收天下之,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 六国破灭,非不利。(苏洵《六国论》)

②士兵,军队() 见例句 赵亦盛设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争,战乱() 废池乔木,犹厌言(姜夔  《扬州慢》)

7.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xìn)

言语真实,不虚伪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做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实情()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左传·曹刿论战》)

②真实() 其然邪?其梦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实在、的确()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讲信用、诚信()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   (贾谊《过秦论》)

⑤相信() 且单于汝,使决人死生。(《汉书·苏武传》)

⑥任凭、随意() 低眉手续续弹。(白居易《琵琶行》)

⑦信物() 见例句

⑧使者() 自可断来(这里指媒人),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⑨通,伸张() 欲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

8.秦王必见臣

(shuō shuì yuè tuō):说明,解说

推导提示:“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uō”:

①告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②一种文体() 作《师》以贻之。(韩愈《师说》)

③言论,主张,学说() 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司马迁《鸿门宴》) 剿袭之(顾炎武《日知录》)

(2)读“shuì”:

④劝说,说服() 鲰生我曰……(司马迁《鸿门宴》)

(3)读“yuè”:

⑤通“悦”,喜悦,高兴() 见例句

(4)读“tuō”:

⑥通“脱”,摆脱() 士之耽兮,犹可也。    (《诗经·氓》)

9.父母宗,皆为戮没

(zú)(同姓)亲属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同姓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家族,同姓的亲属() 见例句

②类() 士大夫之(韩愈《师说》)

(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每至于,吾见其难为。(《庄子·庖丁解牛》)

④灭族() (这里为使动用法)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⑤众,一般() 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10.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ɡù)

推导提示:“顾”的基本义为“回头”,“回头看”,由此引申为“看”、“探望,拜访”、“顾念,考虑”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回头,回头看() 相如召赵御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看,视() 君臣相,不知所归。(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看望,拜访() 三频烦天下计。(杜甫《蜀相》)

④顾念,考虑() 大行不细谨。(司马迁《鸿门宴》)

⑤不过,只是() 见例句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可以燕国之患

(jiě)

分解(动物)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领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剖开,分割() 庖丁为文惠君牛。(《庄子·庖丁解牛》)

②解除() 见例句

③理解、明白() 其为惑也,终不矣。(韩愈《师说》)

④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韩愈《师说》)

12.秦王必喜而善

(jiàn xiàn):看见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jiàn”:

①看见()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者远。  (《荀子·劝学》)

②往见,拜见() 项伯即入沛公。(司马迁《鸿门宴》)

③召见、接见() 见例句 秦王坐章台相如。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被动,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表对自己如何,我() 生孩六月,慈父背。(李密《陈情表》)

(2)读“xiàn”:

⑥通“现”,出现() 发图,图穷而匕首(《荆轲刺秦王》)

⑦通“现”,表现() 信义安所乎?(《汉书·苏武传》)

1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

(chú):台阶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朱子家训》)

②殿阶() 扶辇下,触柱折辕。(《汉书·苏武传》)

③任命,授职() 寻蒙国恩,臣洗马。 ( 李密《陈情表》)

④清除,除去() 见例句

14.士皆垂泪

(tì):眼泪→鼻涕

推导提示:“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眼泪() 出门登车去,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②流眼泪,哭泣() 见例句

15.于是荆轲遂车而去

(jiù):走近、靠近、前往、趋向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走近、靠近、前往、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完成、成功。走上领导岗位,就是就职、赴任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前往() 此人可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②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荀子·劝学》) 三径荒,松菊犹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踏上,登上() 见例句

④就职、赴任() 连辟(连辟:屡被征召)公府不(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⑤完成,成功() 自是指物作诗立(王安石《伤仲永》)

16.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yí wèi):失掉,遗失

推导提示:“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因为“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

①遗失、丢失() 秦无亡矢镞之费。(贾谊  《过秦论》)

②抛弃() 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③遗留() 蒙故业,因策。(贾谊《过秦论》)

④排泄大小便() 然与臣坐,顷之三矢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wèi”:

⑤给予、赠送() 见例句

17.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chénɡ)

真心,不诡诈,不虚伪

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引申出“确实,的确”“果真”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真诚,真心() 乃能衔哀致(韩愈《祭十二郎文》) 愿陛下矜悯愚(李密《陈情表》)

②确实,的确() 见例句 战败而亡,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③如果,果真() 能得樊将军首。(《荆轲刺秦王》)

18使使以闻大王

使(shǐ)

推导提示:“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命令,派遣() 见例句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使唤() 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

③致使,让()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杜牧《阿房宫赋》)

④出使()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使者()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假使,假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苏洵《六国论》)

19.愿大王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shǎo shào):多的反面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小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ǎo”:

①不多() 险以远,则至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缺少() 遍插茱萸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减少() 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不多时、一会儿()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⑤稍微() 见例句

(2)读“shào”:

⑥年轻() 沛公曰:“孰与君长?”(司马迁《鸿门宴》)

⑦年轻人() 群贤毕至,长咸集。(王羲之    《兰亭集序》)

20.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

(zǒu):跑,逃跑→奔向

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跑() 见例句

②逃跑() 弃甲曳兵而(《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奔向、趋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杜牧《阿房宫赋》)

21起不意,尽失其度

(zú cù)

推导提示:“卒”的本义一是步兵;一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型,它的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

①士兵() 旦日飨士,为击破沛公军!(司马迁    《鸿门宴》)

②死()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终了、完毕() 庶刘侥幸,保余年。(李密《陈情表》)

④终于()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

⑤通“猝”,仓促,突然() 见例句

22.秦王复击轲,八创

(bèi pī):睡眠时用以覆体的东西,被子→

推导提示:“被”原意为“被子”。由这一意义引申出“覆盖”义,既而比喻引申出“遭受,遇到,蒙受”的意义,因这几个意义运用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且暗含被动,因此,进一步引申为表被动。既用于覆体,覆体物必定要散开,铺平,所以逐渐引申为“披散,散开”之意。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bèi”:

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于地。(《杨修之死》)

②遭受,遇到,蒙受() 见例句

(2)读“pī”:

③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将军身坚执锐。(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鸿门宴》

23.沛公军霸上,未与项羽相见

(dé)

获得、得到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心得,收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取得,获得()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③俘获()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汉书·苏武传》)

④得意,满足() 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⑤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

⑥能够() 见例句

⑦对,合适() 此言之。(苏洵《六国论》)

24.沛公欲关中

(wánɡ wànɡ):帝王、天子

推导提示:“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wánɡ”:

①一国的君主() 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wànɡ”:

②称王,指统治天下() 见例句

25.素留侯张良

(shàn)

好,美好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好() 甚。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好的事() 积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③认为好、喜好() 亦余心之所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④交好、亲善() 见例句

⑤善于、擅长() 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⑥通“缮”,擦拭() 刀而藏之。(《庄子·庖丁解牛》)

26.张良是时沛公

(cónɡ zònɡ)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cónɡ”:

①跟随() 见例句

②随着,接着() 下而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

③依顺,听从() 臣其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参与() 弟走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良坐。(司马迁《鸿门宴》)

(2)读“zònɡ”:

⑥通“纵”,合纵的盟约() 于是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2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见张良

(sī):自己的→偏爱→私人占有,掠夺→偷偷地

推导提示:“私”的本义是“自己的”,“个人的财产、利益、欲望等等”就是自己的事物,对自己的事物当然“偏爱”;如果对别人的事物“偏爱”,就会“私下,偷偷地”想去“掠夺”,变为自己“私人占有”的事物。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私人的、自己的() 欲苟顺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②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私下、偷偷地() 见例句 燕王握臣手曰, “愿结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8.距关,毋诸侯

(nèi nà):由外进入

推导提示:“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又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nèi”:

①里面() 四境之莫不有求于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内部() 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贾谊《过秦论》)

(2)读“”:

③通“纳”,接纳() 见例句

29.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dāng dàng tǎnɡ):对着、面对

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dāng”:

①对着,面对() 木兰户织。(《北朝民歌·木兰诗》)

②相抵,相当() 见例句

③担当、担任() 猥以微贱,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④把守,占着() 一夫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⑤应当() 臣知欺大王之罪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将、将要() 臣生当陨首,死结草。(李密《陈情表》) 卿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

⑦处在某个时候() 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司马迁《鸿门宴》)

(2)读“dàng”:

⑧适当,恰当() 甚善。名我固(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⑨抵押()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汉书·苏武传》)

(3)读“tǎnɡ”:

⑩通“倘”,如果()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30.君安与项伯有

(gù)

推导提示: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缘故、原因() 且以一璧之逆强秦之欢,不可。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旧的() 豫章郡,洪都新府。(王勃《滕王阁序》)

③老、衰老() 暮去朝来颜色(白居易《琵琶行》)

④旧交情、老交情() 见例句

⑤故意,特意()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⑥所以()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臣复取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仍然()   三日断五匹,大人嫌迟。(《孔雀东南飞》)

31.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xìng):逢凶化吉,免于灾祸→

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幸运() 吾上有三兄,皆不早世。(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侥幸()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得脱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幸亏() 见例句 儿已薄禄相,复得此妇。    (《孔雀东南飞》)

④希望() 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⑤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 缦立远视,而望焉。(杜牧《阿房宫赋》)

⑥宠爱() 妇女无所(司马迁《鸿门宴》)

⑦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大王亦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2.张良出,项伯

(yāo yào):即“腰”→

推导提示:在古代即(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肾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yāo”:

①相约() 虽与府吏,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②通“邀”,邀请() 见例句

③要挟、威胁() 惟大辟无可,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2)读“yào”:

④重要、显要()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语。(方苞《狱中杂记》)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33.项伯入见沛公

(jí):走近、靠近、走向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当,就在() 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司马迁《鸿门宴》)

②登上(帝位)() 昭帝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③就,立即() 见例句 哙带剑拥盾入军门。(司马迁《鸿门宴》)

④走近,接近() 夜半,童自转,以缚炉烧绝之,虽疮手勿惮。(《童区寄传》)

34.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

(wànɡ):向远处看

推导提示:“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    “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    “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向远处看() 吾尝跂而,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盼望,希望() 见例句 王如知此,则无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观察() 吾令人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司马迁《鸿门宴》)

④希望()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名望,声望() 先达德隆尊。(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⑥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农历每月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

3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bèi)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叛”,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通“背”,背叛,违背() 见例句

②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③越发、更加() 每逢佳节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xiè):道歉,谢罪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道歉、谢罪() 见例句

②告诉() 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③辞别() 往夕初阳岁,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④推辞、拒绝() 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⑤感谢() 哙拜,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

37.项王、项伯东向

(zuò)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既是自然就有座位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坐着,坐下() 见例句

②座位。通“座”()   因击沛公于(司马迁《鸿门宴》)

③因犯……罪,因……而获罪()     王曰:“何?”曰:“盗。”(《晏子使楚》) 副有罪,当相(《汉书·苏武传》)

④因为,由于()   停车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⑤徒,空() 以手抚膺长叹。(李白《蜀道难》)

38.范增目项王

(shù shǔ shuò cù):计算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ù”:

①数目、数量()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几、几个()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规律、道理()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王勃《滕王阁序》)

④天数、命运() 胜负之……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2)读“shǔ”:

⑤责备、列举罪状() 景公召而之曰……(刘向《晏子治东阿》)

(3)读“shuò”:

⑥屡次() 见例句

(4)读“”:

⑦密、细密() 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9.不者,若皆且为所虏

(shǔ zhǔ)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字一个个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ǔ”:

①隶属、归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②类()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辈、等() 见例句

(2)读“zhǔ”:

④劝请()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苏轼《赤壁赋》)

⑤撰写() 衡少善文。(《后汉书·张衡传》)

⑥通“嘱”,嘱咐、嘱托()   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随从()     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羽之死》)

40.臣死且不避,卮酒足辞

(ān)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   “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安稳() 然后得一夕寝。(苏洵《六国论》)

②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论语·述而》)

③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④抚慰,安抚() 时时为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⑤哪里,怎么() 见例句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哪里,哪儿() 沛公在?(司马迁《鸿门宴》)

41.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

(jǔ):举起、抬起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可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①举起,抬起()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拿、拿起() 子孙视之不甚惜,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

③推荐、推举() 后刺史臣荣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④攻下、占领() 南取汉中,西巴蜀。(贾谊《过秦论》)

⑤成功()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孔雀东南飞》)

⑥全、尽() 见例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42.怀王与将约曰

诸(zhū):

推导提示: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一是之于

①众多,各(形)    见例句

②兼词,相当于之于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43.坐须臾,沛公起

(rú)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如”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往,到……去() 见例句

②像、如同() 大弦嘈嘈急雨。(白居易《琵琶行》)

③及、比得上() 弟子不必不师。(韩愈《师说》)

④按照() 使者大喜,惠语以让单于。(《汉书·苏武传》)

⑤如果、假如() 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⑥或者() 宗庙之事,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44.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

(qù):离开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离开()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距、距离() 见例句

③除去、去掉() 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勾践灭吴》)

④过去的() 譬如朝露,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5.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dào):路,大路

推导提示: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道路() 蜀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②途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苏洵《六国论》)

③说、讲() 故垒西边,人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方法() 行军用兵之,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⑤规律,道理() 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⑥主张,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⑦取道,经由() 见例句

4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

(xíng háng):道路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的,路总是成行列的。  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xíng”:

①行走() 见例句

②离开() 使取汝者始,吾又罢去。(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将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执行、实行() 余嘉其能古道。(韩愈《师说》)

⑤品行() 比一乡,德合一君。(《庄子·逍遥游》)

⑥行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读“háng”:

⑦古代军队编制,军队() 蹑足伍之间。(贾谊《过秦论》)

⑧辈() 汉天子我丈人也。(《汉书·苏武传》)

47我至军中,公乃入

(duó dù):量长短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duó”:

①量长短()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②揣度,估计() 见例句 相如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务耕织。(贾谊《过秦论》)

④次,回() 物换星移几秋。(王勃《滕王阁诗》)

⑤制作()   感慨今昔,因自此曲。(姜夔《扬州慢》)

⑥通“渡”,渡过,越过() 一夜飞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8.沛公已去,至军中

(jiān jiàn)

门缝→夹缝、空隙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jiān”:

①中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苏轼《赤壁赋》)

②期间() 其一日阻风不行。(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③房屋的最小单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陶渊明《归园田居》)

(2)读“jiàn”:

④间隔、隔断()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左传·曹刿论战》)

⑥夹杂() 中力拉崩倒之声。(林嗣环《口技》)

⑦有时()     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刘基《苦斋记》)

⑧抄近路、小路() 见例句 令人持璧归,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缝隙() 彼节者有,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庖丁解牛》)

49.沛公不杯杓,不能辞

(shēnɡ shènɡ)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禁得住,能承担,所以能坚持到最后(”)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是值得高兴的事,因而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ēnɡ”:

①禁得住,能承担() 见例句

②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司马迁《鸿门宴》) 何可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读“shènɡ”:

③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之之势。(苏洵《六国论》)

④胜利()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于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美好,优美() 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勃《滕王阁序》)

⑥超过,胜过()   日出江花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0.沛公不胜杯杓,不能

(cí)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即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口供() 每质狱,必于死中求其生。(方苞《狱中杂记》)

②责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③告辞() 见例句

④推辞()     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李密《陈情表》)

⑤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陶渊明文章题目)

51拜奉大将军足下

(zài):两次,第二次

推导提示:“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第二次() 见例句 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②两次() 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52.闻大王有意督之,脱身独去

(guò):走过、经过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经过别人家,自然就要访,探望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超过()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三十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指出错误、责备() 见例句

④拜访,探望() 故尝与宋将军。(魏禧《大铁椎传》)

⑤过错、错误()   则知明而行无矣。(《荀子·劝学》)

⑥过分、太甚()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蒙拔擢。(李密《陈情表》)

⑦遍,次() 若读之数(《朱子语类》)

【必修2

《氓》

53.送子淇,至于顿丘

(shè):徒步渡水→渡过,通过→经历

推导提示:“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渡水,渡过() 见例句

②漫步,散步() 园日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4.匪我愆,子无良媒

(qī jī):一定的时间、期限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qī”:

①约定的时间,期限() 见例句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约定、约会()   与佳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③期望、期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读“jī”:

④一周年()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外无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55彼垝垣,以望复关

(chéng shèng):驾车、乘车

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chéng”:

①驾车() 公与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登() 见例句

③凭借() 因利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2)读“shèng”:

④古代一车四马叫“乘”()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之势。(贾谊《过秦论》)

56.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tānɡ shānɡ):热水,开水

推导提示: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故又有(后写作”)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tānɡ”:

①开水,热水() 臣请就镬。(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中药汤剂() 臣侍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2)读“shānɡ”:

③水势浩大的样子() 见例句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57.夙夜寐,靡有朝矣

(xīnɡ xìnɡ):起来,起身

推导提示:“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起,起来() 见例句

②兴起,发生() 清风徐来,水波不(苏轼《赤壁赋》) 积土成山,风雨焉。(《荀子·劝学》)

③作() 事不成则礼乐不(《论语·子路》)

④兴办,举办()  政通人和,百废俱(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兴盛() 忧劳可以国。(欧阳修《伶官传序》)

《采薇》

58.曰归曰归,岁亦

(mò mù):傍晚、黄昏(同暮)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

①没有什么、没有谁() 后世之谬其传而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不要、不能() 初七及下九,嬉戏相忘。(《孔雀东南飞》)

③不()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取。(苏轼《赤壁赋》)

(2)读“”:

④通“暮”() 见例句 春者,春服既成。(《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59.悔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xiàng xiāng)

推导提示:“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进一步引申出  “互相”。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xiàng”:

①观察,选择() 见例句

②容貌、相貌() 儿已薄禄,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③辅佐、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宰相、丞相() 虽万乘之公,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⑤古代主持礼仪的人()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读“xiāng”:

⑥互相() 茕茕孑立,形影吊。(李密《陈情表》)

⑦表动作偏指一方(我、你、他)() 嬉戏莫忘。誓天不负。怅然遥望。(《孔雀东南飞》)

60.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其犹未亏

(zhì)

推导提示:“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证,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证”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本质、实质() 见例句

②质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典当,抵押()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④质问,审查() 每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方苞《狱中杂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