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个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技巧复习教案

(2012-11-03 20:20:45)
标签:

教育

18个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技巧复习教案

 

湖南永州市一中   刘小忠

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10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

而.何.  乃.其.且.若.所.为.焉. 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应。久3,此僧以箪食瓢饮4助至南海,夸5于唐僧:“此何难6有?”唐僧曰:“汝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教师明确: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规律总结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3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诸君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思也。三思6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四.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少。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教师明确: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规律总结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副词,通“已”,已经。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也。”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书卷为伴,弃夷5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权贵交,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之叹。

答案: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