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世宗柴荣传(序)

(2020-06-04 05:45:55)

周世宗柴荣传(序)

周世宗柴荣传(序)



周世宗柴荣传(序)

周世宗柴荣传(序)

周世宗柴荣传(序)

周世宗柴荣传(序)

周世宗柴荣传(序)

周世宗柴荣传(序)
        益津关,位于市河北省廊坊霸州市北一里处。以上是霸州市风光。

五代第一帝

——周世宗柴荣传               

 

 

后周世宗柴荣,是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其生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柴荣是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生于921年九月二十四日,卒于959年六月十九日,终年不满三十八岁。在位五年零一百四十多天(即954年正月二十一日至959年六月十九日)。庙号世宗,谥“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郭店镇陵后村陵上西侧)

在《资治通鉴》中,由于周太祖即位突然,加上柴荣在郭威的光环下,一直受到野心家王峻的忌妒与排挤,在郭威去世前,没有显示出他卓越的才华,甚至于连郭威病重期间,他都不知道政治的险恶,防止他人在郭威去世时假传遗诏,夺取他应该得到的权力。关键时刻,是他的亲信曹翰提醒,他才入宫守在郭威的身边侍候医药。也许是亲身经历,他了解到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许是郭威的亲民政策,让他看到了光明与公正,所以他即位之后整治军队、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还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勇士,刚刚即位就去亲征,打败北汉与辽军,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认清了一批小人。在短暂的几年帝王生涯中,他西败后蜀,956年正月底,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伐李璟,958年三月,正式得到了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十四个州、六十个县;

959年三月二十九日世宗从首都大梁出发,到五月三十日返回大梁,他只用了六十一天的时间,就收复了被辽国夺走的宁州、瀛州、莫州、易州,占领了益津关(位于市河北省廊坊霸州市北一里处)、瓦桥关(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南易水上);并在益津关设置了霸州,在瓦桥关设置了雄州。除此之外,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在959年五月二十五日上奏报捷,他在北井(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陉乡北陉村一带)打败了北汉军,斩首二千多级。有了这一捷报,五月三十日世宗从前线回到首都大梁。

百进镇歼灭了汉军二千多人。美中不足的事是——世宗在五月初二就生病了,夺取幽州成为了泡影,没有完成他统一华夏的伟大历史使命。

柴荣祖父柴翁、父亲柴守礼可以说是当地有名的富豪,然而,到了柴荣出生时,家道中落,所以年幼的柴荣只好去投靠姑父郭威。可是郭威与柴荣的姑母之间,算不上是一段不完整的婚姻。据北宋初年史学家薛居正等人编撰的《五代史》记载: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龙岗人,世家豪右。太祖微时,在洛阳闻后贤淑,遂 聘之。《东都事略·张永德传》云:周太祖柴后,本唐庄宗之嫔御也。庄宗没,明 宗遣归其家,行至河上,父母迓之,会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有一丈夫走过其门, 衣弊不能自庇。后见之,惊曰:“此何人耶?”逆旅主人曰:“此马步军使郭雀兒 者也。”后异其人,欲嫁之,请于父母。父母恚曰:“汝帝左右人,归当嫁节度使, 奈何欲嫁此人?”后曰:“此贵人也,不可失也。囊中装分半与父母,我取其半。” 父母知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所谓郭雀兒,即周太祖也(《五代史后周·列传一  》)。

 

以上引用的意思是说: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柴氏,是邢州政府所在地龙岗县(应该是龙冈县,治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人,《东都事略·张永德传》说,周太祖郭威的柴皇后,本来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宫女,庄宗李存勖在926年四月去世后,后唐明宗李嗣源遣送柴氏回家,在河上(按照《宋史》是在鸿沟上,指今河南省郑州到荥阳,隋唐大运河段)柴氏父母迎接,结果遇到大风雨,在旅店停留数日。有一位男人经过她的门前,穿着破旧,柴氏看了之后惊奇地说:“这是什么人呀!”店主介绍说:“这个人是马步军使郭雀儿。”柴氏觉得郭威不凡,想嫁给郭威,请求父母同意。柴氏父母反对说:“你是皇帝的妃子,回去之后应该嫁给一位节度使,怎么想嫁给他呢?”柴氏坚定地说:“他是贵人,我不能失去他。钱包中分一半给你们,我拿走一半。”父母知道他们反对也没有用,就让柴氏与郭威在旅店中结婚了。从这段历史记载看,尽管郭威的婚姻不算完整,却也十分浪漫。

《宋史》二百五十五卷, 列传第十四的记载虽然有些出入,但记载得更详细:

 

初,魏人柴翁以经义教里中,有女,后唐庄宗时备掖庭,明宗入洛,遣出宫。柴翁夫妻往迎之,至鸿沟,遇雨甚,逾旬不能前。女悉取装具,计直千万,分其半以与父母。令归魏,曰:"儿见沟旁邮舍队长,项黵黑为雀形者,极贵人也,愿事之。"问之,乃周祖也。父母大愧,然终不能夺。他日,语周祖曰:"君贵不可言,妾有缗钱五百万资君,时不可失。"周祖因其资,得为军司。

 

以上《宋史》虽然与《五代史后周·列传一 情节上有出入,但证明郭威的确是娶了庄宗的柴妃,才有与项上有雀斑的郭威结婚,郭威小名雀儿也许是因雀斑而得名,从此,郭威得到了五百万的嫁妆,由邮舍队长升为军司,从而又了柴荣当帝王的人生。

柴荣是一个为人谨慎,待人厚道的人,他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的喜爱,在郭威与柴氏还没有生儿子之前,就被郭威收为养子。当时郭威并不富裕,柴荣为了资助家用,往返湖南、江陵等地做茶叶生意。期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等到长大成人,弃商从戎。

《资治通鉴》第一次介绍柴荣是在950年四月二十五日,隐帝任命左监门卫将军郭荣为贵州(虚职。唐、宋、元三朝贵州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这时的贵州在南汉刘晟手里。还有两种可能,见笔者在郭威传中的考证)刺史、天雄牙内都指挥使。

此后,因王峻忌妒郭荣,史料对柴荣的事迹只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但内部隐藏着激烈的权力之争。历史仿佛要给五代史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是因为他勇武英明,在短短的五年政治生涯中,作出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统一全国的辉煌事情。他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称帝。他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爱戴。这样的爱戴是有政治指标的,他凡事率先示范,甚至事必躬亲;他先后五次亲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958年正月,周世宗第三次亲征南唐想率领战舰从淮河进入长江,但受到北神堰(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北五里古邗沟入淮处。古邗沟水高于淮水,故立堰以防其泄)的阻挡,准备疏通楚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北临淮关。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瓦埠湖以东,女山湖以西和池河以北地区)西北的鹳水(即鹤河。也称老鹤河。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已堙废。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中期,吴人说运口头闸上有老鹤嘴堤,就是鹤河故道)通向长江。派人了解情况,回来的人说地形复杂不便利于疏通,预计费工很多。世宗亲自前去勘察,口授施工计划,征调楚州民夫疏通,十天就完工。因此,周军数百艘巨大战舰都直接从淮河进入长江,这让南唐人感到十分惊讶,认为是神助。

954年十月下旬,世宗对宫禁卫兵进行改革。以前宫禁卫兵历朝世袭,朝廷软弱时,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在百姓中挑选,主管官员担心伤了人情,因此宫禁卫兵瘦弱年老的占了多数。但这些人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上名不副实,每次遇到大敌,这些宫禁卫兵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后梁到后汉四代各朝之所以亡国,大多数就是这一原因。世宗通过高平一战,开始知道这一弊端,954年十月二十二日,他对左右大臣说:“凡是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供养起一名职业军人,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批无用的东西呢!何况勇健与懦弱不加以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将士!”于是,世宗命令警卫各军普遍精简士兵,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复员回家。又因强健的战士大多被藩镇留下,所以世宗柴荣下诏,命令各地征募的壮丁,全部送到京城,命令宋太祖赵匡胤挑选其中最好的组成殿前诸班,其余淘汰下来的骑、步兵,命令各地将帅挑选。因此世宗朝宫禁卫兵变得精干强大,近代以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没有那朝比得过世宗的这支宫禁卫兵,他们在以后的战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这就是世宗对军队改革所带来的成就。

在经济建设方面,世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休养生息。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改造漕运(元朝京杭大运河改道,废弃了鸿沟段,与世宗在959年向南在今山东省疏通水路兴办农业,向北在河北省沧州市疏通河道讨伐辽军,所开挖的水利工程是分不开的);在文化建设方面,他派王朴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这一切政策,是朱温、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都没法做到的。不管是当时后唐皇帝李璟,还是明朝太祖朱元璋,不管是历史学者欧阳修,还是司马光,历史上有众多帝王、学者对柴荣的评价非常高。用北宋学者、政治家、历史学家欧阳修的话说:“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一般指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谷以计策;后克淮南,出谷疏,使学士陶谷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指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见《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纪》)

笔者看了一个个历史名人对柴荣的高度好评,联想到他刚刚即位,要亲征北汉,历任后唐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后晋石敬瑭、石重贵,后汉刘知远、刘承祐,后周郭威多朝的宰相冯道对柴荣不看好。大臣认为柴荣刚刚即位,应该留在京城,世宗解释说:“刘崇(即北汉皇帝刘旻)庆幸我国有大丧,轻视朕年轻又刚刚即位,颇有吞并天下之心,这次必定会亲自前来,我不能不去。”冯道一再争辩,世宗仍然坚持说:“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尝不亲自出征,朕何敢苟且偷安!”冯道听了,觉得柴荣自吹,用瞧不起的语气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唐太宗。”

是阿!如果柴荣不是英年早逝,跟唐太宗一样有二十多年治理国家的机会,他会成为或者超越唐太宗吗?然而,尽管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看到了他伟大而壮烈的作为。让我们回到《资治通鉴帝王史》的体例中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