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叔章太炎论原儒之学思录
水镜谷
《论语·雍也》云:“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据考证,“儒”的名称,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是《论语》。事实上,在儒家孔子出现之前,“儒”就早已存在。原儒,即先于儒家孔子之前就已存在的“儒”,笔者认为,如将孔子及孔子后司马迁之前之儒也划为原儒,与汉代经学这一新儒学相对应,列为广义之说也合分类学理。朴学大师章太炎(字枚叔)先生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
一、达名为儒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表述:“儒,柔也,术士之称。太炎列举了几例,太史公《儒林列传》有:“秦之季世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汉书·司马相如传》云:“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臞,瘠也。——《尔雅·释言》,音qú瞿声,意为消瘦--笔者疏)《庄子·说剑篇》赵太子悝对庄子言:“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太炎认为,这些为道家方士言儒之例。《盐铁论·论儒》有: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音kūn--笔者注)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涽(音hūn,意“昏”--笔者疏)王矜功不休,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王充《儒增》《道虚》《谈天》《说日》是应,举儒书所称者,有鲁般刻鸢;由基中杨;李广射寝石,矢没羽;荆轲以匕首擿(古同摘、掷,此为掷--笔者疏),秦王,中铜柱入尺;女娲销石;共工触柱;觟𧣾(古同“獬豸”,传说中的神羊--笔者疏)治狱;屈轶指佞;黄帝骑龙;淮南王犬吠天上,鸡鸣云中;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是诸名籍,道墨刑法阴阳神仙之伦,旁有杂家所记列传所录,一谓之儒,明其皆公族。这说明其他各家均有引用作术士之代称的。
太炎认为,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潦,音lào,古同“涝”--笔者疏)。何以明之?鸟知天将雨者曰鹬(《说文解字》),舞旱暵(暵,音hàn汉,意“干旱”--笔者疏)者以为衣冠。(《释鸟》:“翠,鹬。”是鹬即翠。《地官·舞师》:“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春官·乐师》有皇舞。故书皇皆作{羽王}。郑司农云:“{羽王}舞者,以羽覆冒头上,衣饰翡翠之羽。”寻旱暵求雨而服翡翠者,以翠为知雨之鸟故。)鹬冠者,亦曰术氏冠(《汉·五行志》注引《礼图》),又曰圜(音huán,意绕、圆--笔者疏)冠。庄周言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屦,音[jù],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笔者疏)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田子方》篇文。《五行志》注引《逸周书》文同《庄子》,圜字作鹬。《续汉书·舆服志》云,鹬冠前圜)。明灵星舞子,吁嗟以求雨者谓之儒。故曾晢之狂而志舞雩(音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名,位于今曲阜县东--笔者疏),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隐士)之狷而服华冠(华冠亦名建华冠,《晋书·舆服志》以为即鹬冠。华皇亦一声之转),皆以忿世为巫,辟易放志于鬼道。太炎指出,“阳狂为巫,古所恒有。曾、原二生之志,岂以灵保自命哉?董仲舒不喻斯旨,而崇饰土龙,乞效虾蟆,燔豭(燔fán,焚烧。豭jiā,公猪)荐脯,以事求雨,其愚亦甚。”按太炎之意,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谓其多技,故号遍施于各种杂能。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古代最迟到殷商有了专门从事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他们通悉当地的风俗、礼仪习惯,后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可以说他们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可称为术士。按郭沫若《驳儒说》,儒的本义是柔,是由于本是贵族而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而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另有别解:儒字,通濡,是指学习以先王之道浸润其身的人。近代谢扶雅据章太炎的解释,对“儒”作了义理上的解释:“‘儒’这个字,是由‘人’‘需’合成的会意字。‘需’又意味着平和宽舒,不疾不徐的‘从容中道’。这种为人之道即是所谓‘儒术’。”
而
冯友兰认为,“儒”是指封建制解体后,靠教学为生的人。儒者成为家,始于孔子,他用仁的思想来解释六经,从而产生了儒家。指出,《论语》说孔子“述而不作”。其实,孔子既“述”也“作”,他在传述六经的时候,是从自己的道德主张的角度传述的,也就是从他的“仁”的思想的角度传述的。这就是一种“作”,是对六经的新解释。孔子的门生继承了这种在“述”中“作”的读经方法,自成一家,形成一派,这就是儒家。
二、类名为儒
太炎所说类名之内涵为: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我们知道,“礼、乐、射、御、书、数”是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周礼·保氏》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具体来说,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其中,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分为,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书:文学;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算术与数论知识。
太炎引《天官》云:“儒以道得民。”解释:“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地官》云:“联师儒。”解释:“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此则躬备德行为师,效其材艺为儒。养由基射白猿应矢而下,尹需学御三年受秋驾。笔者认为,太炎后引《吕氏春秋》中云“皆六艺之人也明二子皆儒者”之言是对这一类名说最有力之证。
三、私名为儒
私名一说,转到具体学者,太炎引《七略》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周之衰,保氏失其守。史籀(史籀,周宣王时的太史官。“史”意为史官,名“籀”,或为姓史名籀,目前尚无确切的考证--笔者疏)之书,商高(商高,西周初数学家,曾发现过勾股定理的特例--笔者疏)之算,蜂门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传。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阙文,“原指有疑暂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笔者疏)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盖名、契乱,执辔(音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笔者疏)调御之术亦浸不正,自诡鄙事,言君子不多能,为当世名士显人隐讳。及《儒行》称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艺也。其科于《周官》为师,儒绝而师假摄其名。然自孟子、孙卿,多自拟以天子三公,智效一官、德征一国,则劣矣。而末流亦弥以哗世取宠。及郦生、陆贾、平原君之徒,哺歠(歠音chuò,意“饮”--笔者疏)不廉,德行亦败,乃不如刀笔吏。
太炎认为,上述三科者,皆不见五经家,这是从孔子前之原儒来断定的,当然这一说法争议很大。太炎指出,往者商瞿、伏胜、谷梁赤、公羊高、浮丘伯、高堂生诸老,《七略》格之,名不登于儒籍。(若孙卿书叙录云:“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此则韩非、浮丘并得名儒之号,乃达名矣。”《盐铁论·毁学篇》云:“包丘子修道白屋之下,乐其志。或亦非专治经者。”)儒者游文,而五经家专致。五经家骨鲠守节过儒者,其辩智弗如。(传经之士,古文家吴起、李克、虞卿、孙卿而外,知名于七国者寡。儒家则孟子、孙卿、鲁连、甯(音nìng,同“宁”--笔者疏)越皆有显闻。盖五经家不务游说,其才亦未逮也。至汉则五经家复以其术取宠,本末兼陨。然古文家独异是。古文家务求是,儒家务致用,亦各有适。兼之者,李克、孙卿数子而已。五经家两无所当,顾欲两据其长,《春秋断狱》之言,遂为厉于天下。)此其所以为异。自太史公始以儒林题齐鲁诸生,徒以润色孔氏遗业,又尚习礼乐弦歌之音,乡饮大射,事不违艺。故比而次之。及汉有董仲舒、夏侯始昌、京房、翼奉(翼奉,字少君,治《齐诗》,与萧望之、匡衡同师--笔者疏)之流,多推五胜,又占天官风角,与鹬冠同流,草窃三科之间,往往相乱。晚有古文家出,实事求是,征于文不征于献,诸在口说,虽游、夏犹黜之。斯盖史官支流,与儒家益绝矣。
太炎进而剖析纵论:冒之达名,道、墨、名、法、阴阳、小说、诗赋、经方、本草、蓍(音shī,一种草,古代用来占卜--笔者疏)龟、形法,此皆术士,何遽(音jù,意“急”--笔者疏)不言儒?局之类名,蹴鞠(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古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类似足球活动--笔者疏)弋道近射,历谱近数,调律近乐,犹虎门之儒所事也。(若以类名之儒言,赵爽、刘徽、祖恒之明算,杜夔(音kuí--笔者注)、坑咸、万宝常之知乐,悉古之真儒矣。)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要之题号由古今异。儒犹道矣。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专为师氏之守。道之名于古通为德行道艺,于今专为老聃之徒。道家之名不以题诸方技者,嫌与老氏掍(掍,音hùn,古同“混”--笔者疏)也。传经者复称儒,即与私名之儒肴乱(肴乱,意“混乱”--笔者疏)。(《论衡·书解篇》曰:“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世儒易为,文儒之业,卓绝不循,彼虚说,此实篇。”案所谓文儒者,九流六艺太史之属。所谓世儒者,即今文家。以此为别,似可就部。然世儒之称,又非可加诸刘歆、许慎也。)孔子曰:今世命儒亡常,以儒相诟病。谓自师氏之守以外,皆宜去儒名便,非独经师也。以三科悉称儒,名实不足以相检,则儒常相伐。故有理情性、陈王道,而不丽保氏,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即与驳者,则以“窳”(音yǔ,意“粗劣”--笔者疏)诟之,以“多艺”匡之;是以类名宰私名也。有审方圆、正书名,而不经品庶,不念烝(音zhēng,意“众多”--笔者疏)民疾疢(音chèn,原意“热病”,此泛指病--笔者疏),即与驳者,则以“他技”诟之,以“致远”匡之;是以私名宰类名也。有综九流齑(齑,音jī,意碎末儿--笔者疏)万物,而不一孔父,不蹩躠(蹩躠,音bié
xiè
,意“奔波”--笔者疏)为仁义,即与驳者,则以“左道”诟之,以“尊师”匡之;是以私名宰达名也。今令术士艺人闳眇之学,皆弃捐儒名,避师氏贤者路,名喻则争自息。不然,儒家称“师”,艺人称“儒”,其余各名其家,泛言曰“学者”。旁及诗赋。而泛言曰“文学”(文学名见《韩子》,盖亦七国时泛称也),亦可以无相鏖(鏖,音áo,意为激烈地战斗--笔者疏)矣。
太炎总结道:“礼乐世变易,射御于今粗粗,无参连白矢交衢和鸾之技,独书数仍世益精博。凡为学者,未有能舍是者也。三科虽殊,要之以书数为本。”笔者解太炎之意,认为,儒者以书数为本,即语文术数为主。实质上,三者广义中义狭义之说,也是相对不同范畴而言的,原儒达类私科的确在个体与群体认定仅是大致的,并没有如孔子后诸子和汉代九流十家或十二家分得明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