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钱就不要买保险 七大忽悠给保险公司白赚钱
(2010-06-22 08:52:16)
标签:
财经 |
保险是用来赚钱的?
保险,即保障风险,或者说对未来发生的风险提前做好财务安排。在上一期,我们对买保险能不能赚钱,已作了深入地分析,相信大家对返利型险种应该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期,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来探讨保险是用来做什么的;或者说,保险能给我们带来帮助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保险。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要什么;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什么样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做到;然后是如何去购买。
我们要什么?
我们要什么,不如说我们怕什么。佛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生时的无奈,老时的无力,病时的无助,死后的无所,仇恨的人狭路相逢,相爱的人又不得不离开,苦苦相求却难以得到,身心执着又无法解脱。
这些都让我们痛苦而惧怕,可无论你是高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却都无法回避。只能通过内在的修行和外在的风险管理,来让我们这一生在内心和财务方面都过得更加“平静”,来让我们生时起伏不惊,老时颐养天年,病时及早救治,死后安得其所。
内心的平静,需要历练;财务的“平静”,需要学习。影响我们一生财务安全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投资失误的发生。
第二,重大疾病的发生。
第三,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四,未来潜在支出资金准备不足。
第五,其他应急资金准备不足。
以上因素的风险,都将导致大量资金流出,威胁我们的财务安全。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
针对以上影响我们财务安全的因素,我们大致可以有如下解决方案:
第一种:挣足够多的钱,足以应对任何风险发生时的资金流出。这种方案能做到的人应该占小部分,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第二种:合理安排资金,精确计算在未来的资金流出,以做好准备。比方说银行的货币理财产品,基金还有保险公司的返利型险种。这种方案,能解决可预测的未来资金流出,而对不可预测的资金流出不但无能为力,反而因为提前提现,而破坏此方案的效果。
第三种,准备未来风险发生的等额风险准备金。比方说存一笔钱,以应对未来老的时候看病;存一笔钱以应对不测发生时,家人的生活。这种方法,估计有不少人采用。但算算账,应该不划算。第一,等额准备,金额不低;第二,由于这笔钱是确保未来应急所需,流动性要求高,收益自然受损。
第四种,购买保障类保险产品。我们通过存入一笔小钱,把未来风险发生时的重大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这种解决方案是人类互信和智慧的结晶。我们通过提前的财务安排,换取我们个人一生的“安心”,换取危难时的补偿。
说到这,我们基本上能得出一个结论:其实以上4种方案是可以同步实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工作,尽可能多的挣钱;我们购买一些定期返利产品应对未来的子女教育和养老;我们再购买一些保障类保险产品,应对意外和重大疾病的发生。当然,在我们资金仍有结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风险可以接受的投资产品,而保险产品只是我们处理风险只的一种工具。
我们如何购买?
在清楚了目标和方法之后,我们再来一起探讨实施这些方案的一些思路。
第一,全面理财的观念,就是要对家庭资产作全面的规划。理财不等于买股票、买基金,理财也不等于投资获利。理财是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资产,让我们在很好的解决了未来子女教育、养老、意外及重疾风险后,把闲置的资金放在符合自己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上。
第二,保障为本,兼顾获利的原则。一场大病,可以花掉我们十年积攒的钱。一个意外,可能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我们不要以为股票今天涨了10%才是赚了。如果没有取出来,你不知道这赚回来的“心跳钱”最终是属于谁的。况且,今天涨10%,明天跌10%,不考虑时间成本,我们还是亏。
第三,需求导向原则。在以上确定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深入分析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家庭阶段来判定当下自己需求的类型,一般我们优先考虑最急迫、最重要的保障需求,其他还要考虑当下购买比较划算的需求。
第四,量力而行原则。保险是一份法律合同。我们付费,保险按合同规定履行保障义务。而且年缴型产品比较多,需要家庭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一旦续缴出了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损失比较大。因此,要考虑自己家庭的现金流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规模和缴费年期。
保险赚不赚钱:算大账还是算小账
据新闻晚报报道,有人认为买保险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赚钱的东西谁会去买;还有人认为目前的保险产品多数都附带分红,而且分红比例竞相攀比,那老百姓购买时选择的标准自然是看谁分红比例高;还有人认为买保险是权宜之计,眼下证券、房产低迷,实在没有什么可投资,无可奈何先买份分红险吧,一旦股市行情好起来,再退保进入股市。
还有一位很有勇气的读者说了自己的“不幸”,他的轿车保险去年11月份到期,而且此前一直没有出过任何事情,为了节省5000多元的保费,抱着侥幸心理一直没有去投保。前不久,他不小心撞上一辆停在路边的新别克,连同自己的车辆维修,一共赔了4万多,他希望通过本刊呼吁有车一族,在保险问题上千万不要侥幸。
以上观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市民对保险的认识和心态,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各人都在算自己的账,于是引出这样的问题,买保险的确是要算账,但这个账究竟该如何算,是算大账还是算小账?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验证一下。当你把1万元钱存在银行一年,不管你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你能够取出的只有10200元左右,200元就是你所得的利息;当你把1000元钱放在保险公司一年,这中间如果你家里发生了任何意外事故,保险公司赔给你的可能就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想一想,究竟哪个划算。
上面那位车辆碰撞的“不幸者”,总认为自己车技可以,只要小心驾驶就不会出事,再加上前几年每年付出5000多元,都白白交给保险公司,心里觉得不值得。于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侥幸到现在,不幸终于发生。5000元和4万元相比,得失如何应该不言而喻。
现实中不少人都这样认为,如果我不发生任何事情,那这5000元钱岂不白白浪费。还有人绞尽脑汁把自己的车弄出点问题来,一定要让保险公司“放点血”,似乎只有这样内心才得到平衡。笔者虽然从某种程度也同意上述算法,但觉得这仅仅只是单向思维,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正反向思维。
你每年向保险公司交钱,如果不发生事故,就觉得很亏,一旦真的发生了事故,保险公司的赔偿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当然我们宁愿不要赔偿,也不希望自己发生事故。通过每年交一定的钱,买来自己平安的保障,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人生要算的账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在算着自己的账,那么是算大账还是算小账呢?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算的是大账。如果你确信自己一生中绝对不会发生任何风险,那你可以说,你完全不需要保险。但是在现代社会,风险无所不在,无时无刻不在,有谁可以保证自己无风险?
保险的真正意义是保障,保障个人和家庭大的风险。对于普通投保者,买保险图的是什么?图的是遇到大的风险时,可以借助保险公司化解风险,帮助家庭和个人度过难关。当你一生平安时,你所交纳的保费可能就帮助了其他遇到重大风险的人,当你发生重大风险时,可能就是成千上万的人来帮助你,面对这样的保险原则,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自己的账究竟该如何算。
保险可以理财赚钱?走出保险八大误区
还是那两位老太太,在天堂中见面。美国老太太说,太好了,我住了20年的房子,在我临死前的一天终于还完了房贷。中国老太太也很欣慰,我存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临走时买上了一套房子。两位处于相同社会阶层的老太太,因为观念的问题,生活质量却是迥然。
美国老太太又说了,我年轻时买了养老保险,所以晚年过得很滋润。中国老太太想了想,我自己没有买,但给孙子买了份养老险,以后他老了就不愁了。
大家听了中国老太太的话,可能觉得很好笑。姑且不说孙子那么小,要给他缴那么多年的保费,真的等到他退休时,五六十年后的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样,谁都说不清楚,说不定现在的1000元只有几十元的购买力。老太太给孙子留下的保险,到时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这份保单在她的老年生活中却是笔不小的开支。
该买什么保险?到底哪个保险计划是最适合的呢?绝大部分买过保险或者是准备投保的人都遇到过这种疑惑。对于很多已经投保的人来说,有很多人实际上并不真的十分清楚自己所购买的人寿保险哪些情况该赔,哪些情况不赔,更有甚者已经投保数年依旧不知道自己每年花费成千上万元买的到底是什么保险,保的是什么。保险同汽车、房产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三大件”,如果投保走进误区,无疑会直接影响你的利益,有时甚至保了险也不能保险。其实也有许多投保人,就像前面那位中国老太太,没有真正了解保险的内涵,而是走进了一个个投保误区。
误区一已有社保,不再需要商保
点评:社会保险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但是社会医疗保险一旦患病就医发生医疗费用,个人也需要承担一部分的费用。如果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的免支付规定范围,所有的医疗费用将全部由个人承担。一旦患上重大疾病或发生意外,其庞大的费用支出就会对正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商业保险仍是社会保险的必要补充。
误区二通过投保,可以理财赚钱
点评:保险的主要作用就在于,通过购买保险产品,保险人在遭受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损失的时候,可以得到及时和可靠的经济补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近年来,保险公司推出了很多新产品,可以在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保险资金的增值。但是相对其它金融产品,因其风险很低,并且具有一定保障功能,所以收益总体来说比不上基金、债券等。
买保险绝对不能看成是投资,投保时勿重回报轻保障,不要将保险的功能本末倒置。在有足够的保障前提下,再去考虑保险投资才是正道。
误区三消费险种,投保好像很亏
点评:很多人会认为买了保险,如平安无事就应返还保费,如果没有保费返还总有一种吃亏的感觉。例如泰康人寿的世纪泰康个人住院医疗保险,年支付保费1101.77元,每年享受到33.725万元医疗保障。如此低保费高保障,无返还,你是否也觉得很亏呢?
其实,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没有最好的险种,只有最适合的险种。所以大可不必去计算怎样去买保险不吃亏,或者说怎样买“合算”,只有你购买的险种最适合你了,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
误区四重复投保,相当于双保险
点评:先举个例子。小张在A、B两家保险公司分别购买了保额10000元的医疗费用型保险,满以为一旦患病,可以得到双重赔偿。承保后,小张有次住院一个月,共花费12000元的费用。小张拿着住院证明先到A保险公司获赔了10000元,再到B保险公司,却被告知,只能对剩下的2000元进行理赔。
按照保障的具体内容,医疗保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医疗费用型保险,一种是医疗津贴型保险。所谓费用型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合同中规定的比例,按照投保人在医疗过程中所花费诊疗费和合理医药费的总额来进行赔付;而津贴型保险,与实际医疗费用无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规定的补贴标准,对投保人进行赔付。小张这里投保的就是费用型保险,所以即便买了同类型的多份保单,得到的理赔不会超过自己实际的支付。
误区五保额要高,过度投保无妨
点评:选择一定数量的险种投保,保障额大了自然是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什么险种都想买也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购买一些长期的险种,需要十年、几十年的交费,一旦过度就会产生经济承受问题,一朝退保必定造成损失。所以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投保,按照家庭的需求来投保,按照自己经济能力投保。
误区六隐瞒病史,未必露馅
点评:如果你曾有10年的吸烟史,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以为可以隐瞒。即便保险代理人跟你讲,这没有什么大关系,但哪天你患上肺癌,这吸烟史上的一个“无”字,可能就是理赔纠纷的焦点。
《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投保中隐瞒了被保险人的真实情况,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保险公司理赔时做出不利于投保人的决定。
误区七只要投保,都能提供保障
点评:保险的保障范围跟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比如保险公司愿意赔的“重大疾病”和我们生活中真正的“重大疾病风险”就不是一个概念,许多疾病都是在其免责范围之内的。但很多人购买保险时,对所购买保险的内容了解并不多。甚至是在保险代理人、营销员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购买的。对于哪些险种适合,哪些险种不适合,没弄清楚就稀里糊涂投保了。过后发现所购买的险种并不适合自己,这时如果再要进行退保又要承担一定的退保损失,陷入两难的境地。
误区八孩子保险,比大人更重要
点评:中国父母在给孩子买保险时存有相当大的误区,他们大都觉得给子女保得越多越好,大人甚至为了孩子宁愿省下钱来自己不买保险。就像前面那位中国老太太。但实际上,保险的原则应该是“先大人后小该”。大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是孩子的依靠。大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可能遭受意外和疾病伤害的几率都非常大,一旦出现状况,家庭生活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更何况支付孩子的保费。所以,大人给自己投份保险比给孩子投保更重要。
(青岛新闻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