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课万人”《匆匆》辩课
(2014-02-19 21:07:30)分类: 名家荟萃 |
《匆匆》辩课
2013/11/17
主持人:陈金铭 《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编辑
何捷:福建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郑玮瑜:福建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省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赵昭:黑龙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李玉贵:台湾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台湾小学语文教学学会理事。
主持人:一般主持人的工作都是挑拨离间,挑起争斗,挑起内讧。我不这样,所以,我问的问题也都很温和。我想部何捷老师:上了这节课你觉得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众笑]
何捷老师:最不满意的就是没有给我更多的时间把完整的思路展示来出,因为在我上课之前,有个工作人员对我说:9点半,9点半哦。我说:放心把一定9点半,然后我上完课的时候,他说真准时,真的9点半。[众笑]
主持人:就是空有满腹才华,没有时间施展。就是憋得慌。
何捷老师:那也不是这样说的,其实非常感谢工作人员,9点35的话,5分钟也不知道做什么。
主持人:人家赵昭就硬是多上了5分钟,也没事。
何捷老师:工作人员没有根他说9点半嘛。[众笑]
赵昭老师:我需要解释一下,工作人员确实没有跟我说9点半,他说的是10点20。[大笑]
主持人:咱们接着问:何老师,上完课,你对这堂课最满意的一个环节,跟我们老师分享一下?
何捷老师:陈老师这么问那,存心不想让我回答清楚,因为对于我来说,整堂课不可能有哪个环节,就像做石雕一样,头也好,身体也好,特别是脊柱也好,它其实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最满意的一个环节,我个人认为它突出出来了,成为了亮点,它被人记住了,那这堂课的成功率即将在打折扣。为什么呢?因为这堂课留给小朋友的只是一个环节的话,那么小朋友所得的它就打折扣了。这是我个人的想法。[鼓掌]
主持人:也可以这样理解:我这节课都是好的。
何捷老师:我这课在9点半之前基本还行。[众笑]
主持人:先把话筒给第二节课。《匆匆》是三节课连上,并且都是名师,这我主持辩课也是第一次。所以当时我就在想三位真勇敢,还有敢于这样硬碰硬。三位都是名师,都是年轻老师在上,三个老师都是一个成熟的课。当时我有点担心郑老师,因为《匆匆》这节课是何捷老师全国大赛的特等奖的课,也是赵昭老师的全国大赛特等奖的课。结果郑老师以前没上过这节课,所以有些压力。我问郑老师:您为什么敢勇于挑战他们?你的底气在哪里?
郑玮瑜老师:首先我来说明一下,何捷老师比我大一岁,赵昭老师比我小两岁,我在中间。刚才,如果说今天我还有什么勇气的话,我觉得我自己还年轻。[鼓掌]
主持人:可以理解为不上不下,是不是?开玩笑。因为真的是对郑老师挑战是最大的,前面两节课,我们知道全国赛的课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至少要上过好几次,是不是?
何捷老师:我这节课在2010年的时候从九月到10月底上过14次,所以在我的电脑里有14种版本,今天我们省的教研员黄国才老师也来现场了,每一次他都亲临指导,所以他基本上经历了14次的“匆匆”,今天他是第15次了在现场看我的课。[鼓掌]
主持人:今天在现场的,两位是黄老师的麾下,并且郑老师的课给我印象非常非常地深刻。我一直在想,如果让我上《匆匆》这堂课我会怎样上。后来想了半天没招儿。但是,当何捷上完以后,我借着他的思路,我知道他的课堂指向写作。我就在想郑老师会怎么上?他是发挥了他的声线声音朗读的特色,这堂课上了以后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美,所以当时我就想:上这《匆匆》还得一副好嗓子。没好嗓子的就得找录音。
郑玮瑜老师:不敢说学。首先该声明一下,来这里之前,没有人说我声音好,看来在这里得到赏识太多啦!我想说一下,今天这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我想了两点,跟大家交流一下:1.这篇散文,文字很美,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把这么美的文字接收下来呢?把它的文字接收下来,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怎么美,我当时想:肯定不是这样,肯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品味语言。那么我的课堂怎样创设时空让孩子自己去咀嚼语言呢?这是第一个问题点。第二个问题呢,咱们是六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自己的母语经验,基于这一点,如何让他们的母语经验和文本将近一百年前的朱自清先生的文学语言有一个共鸣,这个如何衔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共振呢?所以,整堂的设计也是因为这两个思考而设计下来的,大家可以看到,我在不断地提供这个机会来找到孩子们的母语经验和和文本的共振,大家可能有一点印象,就是课开始时从“挪、蒸”到“挪移、蒸融”到“轻轻悄悄地挪移、被初阳蒸融了”,我试图让孩子生活一样的语言在文本中找一个咀嚼点,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高于生活。
赵昭老师:我插一句,他刚才故意读那么好的,故意的。[笑,鼓掌]
郑玮瑜老师:这个是我整节课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不敢说供大家学习,只是希望也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做一个思考。
主持人:好的,如果说何老师的课是写作本位作为意图,我们郑老师用朗读串起全文浑然一体。三节课连上,压力最大的是哪一个呢?第三位,第三位就相当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是压轴大戏。我想问一下我们赵昭老师,是什么自信作为压轴出场?
赵昭老师:我的自信特别简单,就是被人这样安排的。[众大笑]
主持人:但赵昭老师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当他上完的时候,全场的掌声笑声,最起码我看到我旁边的周一贯老师眼睛里射出惊喜的光芒,说:这人聪明、聪明!连连赞叹,当时听了以后,大家都觉得很过瘾,也想请赵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分享一下一个小细节,你那个针尖上的水滴怎么做的?[鼓声笑声]全国赛结束一后,我记得这个环节,那滴水滴下来的时候,到现在还记得。
赵昭老师:我真想留一点神秘,为什么要把它说破呢?
主持人:我们就要走近名师,揭开他的秘密。
赵昭老师:那我就揭个秘吧。那个东西非常复杂,我用四个字就能说明,像我这种能深入浅出的人,这四个字也很简单:网上找的。[众大笑]
主持人:好看的背后是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样辛苦去搜集这个资料。没有发现这个画面,真是太美了!
赵昭老师:插一句,我这是有一天我朋友搜集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视频到处都有。最重要的是,我在品读这个文章时,我就在想他是用什么思维做这样的比喻?我们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比喻,而且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我一直想这一点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是否被判断优秀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创造了最多的比喻。[大笑]大家不要觉得我这句话是在开玩笑,你们去读一读所有“大家”的文章,这几乎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标准了。可他这个比喻句是否比喻的恰当,那就他自己的修为问题了。我觉得这个比喻句一定有它特殊之处,他肯定是脑中有这个形象,胸中有水滴,才说出这样有“水滴”的话,才会写出这样有“水滴”的文字,既然是有“水滴”的话,有“水滴”的文字,胸中有“水滴”,那么我们作为教师为什么不能展现这颗“水滴”?[鼓掌]
何捷老师:小赵,大家肃静。他上来单挑我,说要跟我交流一下,他说一个作家的成功就在于创造了巨大巨多的比喻句。小赵,请你环顾一下四周,这里两三千人中也有很多作家,而且像陈国安要来,他是文学博士,文学创作上说:万不得已,不采用比喻句。[大笑]
主持人:还有一说法,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
赵昭老师:对,能不用,尽量别用,但是这课文除外。[众笑]
我来回答一下何捷老师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里单独几千人,我不是单挑你,我是觉得你在我心目中例外有很重要的地位。
陈国安老师他还没有来呢![众笑]
主持人:这两人好,把传统的需要挑动的,今天他们自己就掐了。[众笑]所以,女老师烁烁目光关注下来还是有效果的。[众笑]继续给他们掌声和笑声,他们会表现得更精彩。[掌声]
我前面坐的这位呢,前面已经给大家上过课的,我非常尊敬的李玉贵老师。[掌声]据说她的课俘获了很多人的心,我没有听过,很遗憾。我看李老师在咱们材料上写过一句话,当时就把我给击倒了,她说:很多时候,课堂上老师比学生更多动。这是批评我们的一种教学现象。李老师向来是以思想新锐敏锐称著,所以我想请李老师说说,你听了《匆匆》这一课你自己的感受,什么方面的都行,不限。[掌声]
李玉贵老师:我根陈老师认识十分钟而已。
主持人:但是我们像认识了十年,感觉。[众大笑]
李玉贵老师:开头我说台湾没有名师,真的。刚看过三节,包括前面两节,我坐在那里边听边做组织稿,我的感觉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我这个“轻舟”无法出“万山”。[鼓掌]那其实,无论是辩课,听课,回应别人的课堂,我的角度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是站在三位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个小人,说,哎,你要走这里,你要走那里。我先把评课、辩课的心理说出来,第一个就是:这是一个文类,这个文类叫散文,我来这里学很多,因为我不是学语文的,我是自然老师,所以刚形散神聚,我就会问:那人呢?老师会说触动我们的心门,我们又会给很具体的触动方向,经常忘记要放手,放手会不会跟还不知道,但是这是我思维的角度。第二个是课堂的结构,课堂的结构简化叫INE嘛,老师是那个启动者,学生就是那个回应者,(英语单词),他要回应,其实我们身为老师还没有去评价,就是团进团出(?)包括我也一样,都是在团进团出,你如果当一个旅行者,你会不会希望这两小时就让我逛百货公司?这两小时是自由行,当一个背包客,哪怕那时候也没看到什么大风景。所以这三节课,如果愿意给小朋友去自由行的话,不知道三位老师会在哪里愿意松动一下,放小孩?[鼓掌]不要拍手,我很怕拍手,[笑]拍手感觉会树立敌人呐。[笑]
主持人:你已经树立了,没关系。
李玉贵老师:(笑)那我不要讲了,我胆子很小。
主持人:没关系,没关系。我插一点,李老师这个观点,在前几届赛课中,许多专家也都在提,也就是一定要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让他去读,让他去想去思考。
李玉贵老师:因为这是赛课,有很多前提和要求。我只是说每个人的课堂,我自己是这样反思的。再来就是难跟易,珍惜时间小孩子说懂其实最难懂,不可能的懂啦。因为珍惜时间的难难在实践,这实践的艰难转化为生活实践,不然我的学生是只是多读一篇散文的那个人,这是我的思考。所以我觉得我们在难的地方琢磨得很多,在容易的地方欠缺琢磨,所以这样的疲、闹,人格之间的过度(?),如果是我自己去上也觉得很艰难很艰难。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说的是思路还是答案?你去听小孩的声音,小孩一旦说是的答案的时候,他的声音会趋个人化(?)他的答案会更难,可我们小孩愿意说他们思考中所想的,你还没有形成具体的什么结论,我们就是先说当老师抛出这个议题我在想什么思考什么的时候,那个声音会很贴近小孩本来的声音。所以,我也在问自己,我问什么大问题,我问什么问题小孩会比较愿意说他的思路?我问的问题如果要的是答案,很快就能得到答案,但那是我要的吗?这就是这三节课给我非常多的思考,学习很多。谢谢!
主持人:我感觉听李老师在讲就像听大学教授在讲,因为这种感觉,我们听了觉得非常对,但我们就没听懂。[大笑]这话怎么听怎么听都是对的,就没听懂。因为台湾这个温文尔雅的感觉,不会说你这个课有三个问题,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他就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她认为整个课给学生的空间还少了点,可以再增加,至于在哪里增加我们可以再去讨论。比如说这个经典的文章让学生懂得知道珍惜时间的意义价值是容易的,但转化为实践是非常难的,至于怎么才能转化为实践这个需要探讨。还有其他的给了更高的方向,觉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但是我更希望可以单刀直入一些,我觉得哪节课好,最值得我学的是什么?有没有这样的老师来讲一下?
一男老师:我来自辽宁,和他是同乡(指赵昭老师)。我很喜欢,但是我也能听懂刚才台湾来李老师的话。[众笑]我的老乡设计的太严谨了,太唯美了,所以他的课堂上,孩子的发言少了。胖小鱼老师的课,学生发言更积极,因为他那个课没磨过,比较上重建些(?)。提个建议给那个,谁(指
主持人:赵昭啊,老乡下手是最狠的。[大笑]我觉得不能说是真知灼见,最起码是有价值的,在我个人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赵昭老师,你怎么看?
赵昭老师:我想知道,我在何捷老师那里可以卖多少钱?[众大笑]
何捷老师:刚才李老师和辽宁老乡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就是放小孩,对不对?所以大家的掌声就是给李老师放小孩的观点的。你知道吗?我们中国教师的观点一直都是左、右、左右摇摆不定,为什么?因为一直忘掉自己的身份,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是老师。老师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引导,就是教授,对不对?现在我们一直放弃了教授的权利和教学勇气,我现在做的一个研究,跟管建刚老师是一个路子的——叫做指向写作阅读教学,我们希望每一节课我们不放弃我们自己教学的勇气,就是让小朋友在这四十分钟里一定要有所收获。同时,从一到六年级整个串联起来,整个小学基础阶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链条,虽然说知识在这个时代是最不具价值的,因为知识都是错的,随着时代的更新,知识一定会不断地翻新,所有的旧知最终都将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我们有生之年,作为我们一些职业素养,我们非常期待教给儿童一些有效有用可以抓住的知识,因此我们没有放弃教学的权利和勇气。当然,在没有放弃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抓得过紧了,把小孩抓得过紧了点呢?所以,李老师替我们着想了,说:我知道你们是在做公开课。
好,第二课题讲的是公开课。实际上,中国大陆的公开课,我跟李老师介绍一下,随着各种教学流派的教学兴起,随着各种专家的指导,中国大陆的公开课越来越趋向于家常课。你们有没有发现?从昨天薜法根老师这样,周益民老师也这样,到管建刚一路走下来,现在谁还在坚守公开课的那些范儿呢?一定是我们这些新生代教师,因为我们刚刚出来,所以我们一定在模仿和追摹著名特级教师那些上课的风格。所以我们现在的课,李老师你一定要坚信不能代表当下教学的水平。[众笑]所以,你对我们的批评我们很开心,为什么?因为一定是这条路,我们三个要记住:放——小——孩![笑,鼓掌]
李老师不会认为这个课代表大陆主流水平。其实,在下面跟我交流,她讲她从大陆老师身上尝到非常非常多,她自己感觉自己教育的提高更多的是从大陆老师课堂沿袭过来的。再一个,我也认为李老师不会认为公开课有一点范儿是问题,范儿不是问题,你看今天这个郑老师,我估计也就结婚的时候会穿得这么满身吧?这很正常,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是吧?对大家,对学生,对整体的尊重,这很好,没问题,有什么不好?再一个,他个人一出来就那个“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语调怎么啦?人家以前是播音员……
郑玮瑜老师:我先声明一下,这声音这次让,昨天在房间躺了一整天,声音有点哑,有点咳嗽,所以这西装其实中看不中用,挡不住风寒。然后,我还有一个理解,何捷老师的课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他有风格。都想语文课不能是一种风格,我想表达另外一种风格,语文课也不至于只做一件事情,有进修重在写作的指导,有时候它要把它的语言熏给孩子。我当时觉得,朱自清的文章我读了一遍,晚上作梦的时候,我睡觉前音乐都就朗诵“燕子去了”,然后呢她睡着了。为什么呢?它非常地美,所以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上课我要把这语言熏给孩子,我哪怕什么都不说,也要把这语言熏到孩子心里去。我这节课,我不重在时间怎么宝贵,因为孩子他都懂,六年级孩子都懂,我要把语言熏到孩子心里去,我让你这辈子记住这文章叫《匆匆》,将来你成长,每个人生阶段回头看一看,你一定会吟诵起一句话。我想这就是经典的语言魅力,这也是咱们文化的力量,借用王菘舟老师的话: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这是我要做的。
主持人:郑老师给我们两点启发:第一,名师是怎样练成的,就是在被窝里对着另一个人朗诵练成的,[众大笑]讲故事,吟诵。第二个,语文的教学,尤其是经典名篇的教学不是只有一条路,何捷选择了指向写作的路,我们郑老师选择指向美读,然后慢慢熏染这条路。我们赵昭老师选择了更多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然后又把整体环境营造得特别美。我觉得这个建议可能对我们一线老师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看到三节课《匆匆》,风格都不一样,我们到底学哪一个?我想,是你自己对哪一个了解更多,你自己天赋在哪里。这个都没有问题。何捷说给他上课的时间少,结果给他辩课的时间也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吧,我不知道大家听《匆匆》的感觉怎样啊,我是觉得在六年级上这篇课文非常难,因为我自己读了好几遍,美其名曰搞文字的,读了好几遍都觉得这篇文章非常难,请几位老师用一句话,这么难的文章,散文是很少出现的,跟我们老师分享一下,怎么才能把这些经典的好让学生感受到?光知道时间匆匆过去了,这个是最微小的一个收获。把它的经典的美的所在交出来,这者最主要的。这三节课都给了我们启发,现在请三位老师用最简短的话来说一说。
何老师:我的可能多一点。你教这个文本,经典,你要站高点,不要陷入文本的泥潭。教给他一个办法,也就是一根拐杖,或者是一把还没有磨光的钥匙。这是我的想法。
主持人:起码我们知道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美读,就是美读
何捷老师:你看,小瑜他的朗读很好;赵昭来自东北,东北是全国语言之乡,东北人都是演员的,为什么?他的语言是最具色彩的。好,那么江浙一带,闽粤一带,包括我们福建,浓重的言区,搬不上台面的南方言区,怎么办?老师们,你们知道我们生存的路在哪里吗?很简单,我们请别人来帮我们办,也就是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规避自己的的薄弱之项。所以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只能上指向写作的吗?因为我一张口就是地瓜腔,我怎么指向美读呢?所以老师从我身上得到一个启发,从管建刚老师身上得到一个启发:如果你读得不够清楚,如果文章读得不够多,你没有口吐莲花的口才,那么你就去写吧。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李老师我们有前途啦!
主持人:刚接到一个老师的短信,他说虽然录音读得很美,还是想听听何捷老师自己读的。
何捷老师:主要是我太太不喜欢听我朗读。[众大笑]所以我练习朗诵的机会很少。比赛前,跟黄国才老师做汇报的时候,黄国才老师就问我一句话:课文你会背了没有?我说:黄国才老师,再给我一点时间。所以黄国才老师就批评我了,他说:一个老师不要说参赛,正常情况下,你去上一堂课,把课文先背下来。黄老师就是这样非常严谨地要求我们一线老师,这是我们福建的一种教学风格。[鼓掌]
李玉贵老师:我一定要抢一句话。我现在终于知道指向写作的,这些老师不愿读,在寻找出路。[众大笑]
主持人:也不是这么回事,因为郑老师在读的时候,他爱人就睡着了。
赵昭老师:我想接着何老师的话说。何捷老师是非常谦虚的,他说要规避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这个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真的是(?)因为我也听过何捷老师其他的课,真的是非常精彩。就说到经典怎么教学这个问题上,何捷老师他是跳出这个基点之外,站在更高的点上他是怎样看待这个经典,怎样教这个经典的。何捷老师的发言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那么下面我要下一个阶梯,我要在经典中说经典,我往下降一个层次。为什么我要在经典之中说经典呢?因为,我认为什么叫经典呢,内涵可诠释的多样性,内涵越丰富越经典。也就是说一部经典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解读,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插得进来。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经典这样的特点有可能会出现障碍的,因为它太经典了,每一个点都可以拿来释放,这样的经典在小学生面前怎样去教学,我觉得这个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问我匆匆这篇课文是怎样处理的,我是抓住一个点,我觉得这也是处理经典文章教学的一种方法,抓住一个点,突出一个方面,让学生有增量,我觉得就可以了。对于我这节课来说,我抓住的一个点是什么呢?就是时间的一个理念,我不是在讲道理,我也没有时间在讲道理,因为我一直觉得讲道理是一种比较愚蠢的方法。孩子接受的是性质,而不是理念,你让小学生接受成篇的理念我觉得这是挺难的,我觉得最佳方法是讲故事,但是在我这堂课,没有必要的时间让你去讲故事,那我怎样把时间渗透到孩子心里,像涓涓细流一样,虽然我不一定能做到,但我在做这样的尝试。这节课,我想做到这个,首先第一个就是时间形象化。时间看不到摸不着,怎么让他们感受到?形象,大家看我三十秒速记,让孩子对三十秒有了直接的感受,这个时间是呼啸而过的,根本不停留的,这才是真正的一去不复返。第二个时间的生活化。让孩子已有的经验和课文中的道理结合起来,让他们感性、感知到时间,这是我生活化的目的。第三时间文字化,比如说后面的练习,这个练习是课后的一个练习,但是这样的练习,六年级可以做,五年级可以做,四年级、三年级也可以做,一年级也不见得不能做。那面对这样的练习,怎样让它体现高年级的特点呢?我觉得这是我在考虑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我把它文字化,把它文学化,在两种事物的选择中,我又加入了第三种,完全是一种创造。刚才我的那个老乡说,可以把这题给何捷老师,我觉得我这题限制太多,就真得无法放在何捷老师的课堂中,何捷老师、郑老师的课堂是那么开放,忽然被限制得这样窄,这样小。最后
主持人:真不愧是全国大赛准备的课,你想想看这专家的谈吐,讲起来滔滔不绝,听起来还很有道理,体现了对这节课深入的思考。郑老师,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郑玮瑜老师:我就几句话。我在阅读的时候更多的是站在基点,这个低低的点上,看到更多孩子的实际。这篇美文,哪些文字是可以让孩子接触引起共鸣的?教学到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我更多的是感受语言,把最生活化的语言带给大家。而那些最深奥的语言,朱算清先生情感最深处的语言,美读,再美读。所以,我的教学并不是让孩子理解得有多么深入,而是在读过程中实践,所以,语文是实践的东西,要培养它的途径就是实践。所以,我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读,美美地读,然后读着读着,就会自然知道。
主持人:下一次,我们就让郑玮瑜老师为人民服务。
赵昭老师:我上过《伯牙绝弦》,那个时候我跳来跳去,所以不同的课不同的风格。我跟何捷老师是好朋友,更多的时候,他今天的课那是一个大男孩,所以不同的课每个老师表现都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上法。李老师,再采访你一下,如果说让你来上《匆匆》,你会选择哪一个点,或者说,你对这篇课文怎么看?
李玉贵:在台湾《匆匆》是在国中,所以对于我们台湾的小孩,这样的课文偏难了一点,那我就回应何捷老师的话说,放小孩,我会问孩子:珍惜时间都是我们懂的道理,可是第个新年都会立志新希望,开学也都有写今年我要做到什么,那最难做的依然是实践。我教的肯定不如三位老师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