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天辟地》教材解读

(2012-07-26 20:01: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电子备课
  • 解读一

《开天辟地》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国标本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整个过程,以此来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语言优美,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脉络非常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神奇。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是神话故事开头的一般格式)天和地还没有放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混沌一团”说明很模糊,分不清的意思。当时的宇宙自然界为一色,昼夜不分,人类没有时间观念。)像个大鸡蛋。(这里将“宇宙”比喻成“鸡蛋”,让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到宇宙的形态可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有个叫盘古的大神,昏睡了一万八千年。(因为没有时间观念,所以睡得比较“昏沉”)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黑乎乎”一词照应开头的“混沌一团”)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使劲”“咔嚓”“裂开一条缝”这些词,可看出盘古力气之大,身躯之高。“一丝微光”“透”说明光的微弱。同时也写出了宇宙并不是混沌一团的,在他之外,还有一种叫“光”的东西,它可以照亮大地,让人看到万物,这也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云的化身)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泥石的写照)(这一段写出了宇宙的混沌初开)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从“顶”“踏”“站”这些词再次写出看盘古力气之大,身躯之长。)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历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天地形成时间之长,更能突出盘古这种坚强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来源于他希望宇宙不再混沌,人们能够见到天日。)(这段写出了天地的形成)

        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撑”字又一次写出了盘古的力气之大,天的沉重,撑起它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事。)

      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微笑”一词可看出盘古的心愿已达成,死而无憾。)

      临时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河流,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亩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最后写天地万物的产生,一连用了好几个“变成”把自然界的万物与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联系起来,想象夸张而奇特。)

     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2.会读、会写本课9个生字,做到书写工整。

     3.读课文,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整个过程,发挥想象,描述文中的情景。

 

  • 解读二

《开天辟地》课文解析

 

抓住神话的神奇色彩,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神话的独特魅力和韵味。课文总体结构:起因—经过—结果,(1~2)开天辟地原因(3~6)开天辟地过程(7~8)化生万物以及结果(这段也可以分开划)。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这里混沌一词是一重点,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混沌,混沌是什么样子的?首先,读音hùn dùn ,其次借生活例子来引导理解,比如说冬天的大雾早晨或者家里突然停电时周围的情景,灰蒙蒙,黑乎乎的情景),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大神,昏睡了万八千年。天,大神醒来,睁眼看,周围黑乎乎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声,大鸡蛋裂开了条缝,丝微光透了进来。大神见身边有把板斧,把凿子,(为什么他身边会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呢?可以从神话的神字来给学生解疑)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段里面“一”字一共出现了11次,而且读音是不相同的,抓住读音不同包含意思不同来体会神奇的地方比如“昏睡一万八千年” 朗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读出神奇的语调)(对仗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有意让学生举例造这样的句子)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盘古姿势需要讲下,头顶天,脚踏地,站当中,随着变化而变化,这里的“随着”值得深究,这也体现了神话的神奇)。
     
天每天升高丈,地每天加厚(对仗句,要提起学生和上文的联系起来),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万八千年,天升得高了,地变得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长了(三个“极”更是用的非常神奇,到底有多高,有多厚,有多长。没有人知道。讲解时最好用一种神秘的语气来说导)。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对仗句,需提示一下),而盘古也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这里他为什么含着微笑倒下了呢 ?为什么不说直接倒下了呢?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因为天地不再合拢而开心,因为光明开心等天地分开带来的效果来解说)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光,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三山五岳,需指出其意是泛指山脉和地域宽广,本意是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三山指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韵味和节奏,多并体会他们的特点,可以以生活的例子来理解比如:山有高有低,道路曲折等)。

       
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神力和身躯两个词语,非常关键,是我们理解把握和开启课文的钥匙,他们就仿佛一个光线的源头,在课文理解时就可以根据他的神力怎么样,身躯怎么样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开天辟地》教学目标

1.      能认读和规范书写课文的九个一类生字,会认八个二类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无私献身的精神。背诵六 八自然段。

3.      通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过程的描写,学习神话故事的写作语言和特点。

  • 解读三
  • (让学生回忆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从感性上了解神话故事。神话应该是神奇的,它有着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器具,还有心中的神奇感觉。)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是神话故事特有的开头形式)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注意其读音为“hùn dùn”,古代传说中天地未分之前浑然一体的状态。)一团,像个大鸡蛋。(神奇的宇宙之初。)

      有个叫盘古的大神,(这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位神奇的人物)昏睡了一万八千年。(时间跨度之大,也突出“神奇”)一天,(神话中一般没有具体的时间)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人们对远古时代天地混沌不分时想像的样子。)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神奇的人物拥有神奇的力量、高大的身躯,这也是他能开天辟地必不可少的条件。)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神奇的工具)他随手(含有不经意的意味)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这是开天辟地的情景,可引导学生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谷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轻”对“重”,“清”对“浊”,“冉冉上升”对“慢慢下沉”,“天”对“地”,强烈的对比使句子的意思变得清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顶天立地,可从汉字的形意方面理解。“大”字就是一个伸开两臂,叉开两腿,站立着的人,上加一横为“天”,下加的一横是“地”。代表人的“大”字下加一横,就是后来的“立”字。为什么古人造字时要把代表人的“大”字放在“天”下,“地”上呢?也许古人在造字时就这么想:“人生天地间”。)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跟着”一词体现盘古的决心。)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啊!)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  

    这个巍峨(本是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这里形容盘古高大的形象。)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比作柱子,可想其力量之大,突显神奇。)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神奇的人物加上神奇的力量,构成神奇的故事。)

      几千万年过去了,(想象: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一百万年过去了,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是怎么样的。)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精疲力竭(注意一字多义,“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含笑包含着怎样神奇的感觉?)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芒与茫不能混淆)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光(又是一对仗的语句,这是本文的一个语言特色,需要关注。)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恰当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特点,可设计了相应的填空练习,既帮助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词语,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背诵)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盘古的     变成        ,再想像一样还有什么会变成什么,也可以出示图片,想像是盘古身体的哪部分变化的。)

    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总结全文,也可以此段为突破点,这个神奇的人物,以其神奇的力量,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很奇怪这篇课文课后的作业为什么不是复述,这样的故事学生是乐于学的,也是乐于说的,也许他们还会赋予盘古其它神奇的力量,我们不妨自作主张加上“复述”这样的作业,也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来自凤凰语文网四年级备课室一课一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